北京曲剧首登小剧场 周末上演“我这一辈子”
原标题:北京曲剧首登小剧场 周末上演“我这一辈子”千龙网讯 10月22日、23日晚,首部小剧场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将在北京鼓楼西剧场首演。
原创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根据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我”在旧时代坎坷辛酸的人生历程,讲述生而为人的挣扎,表现出陈腐动荡的旧社会背景下,低层小人物无力把握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剧中的“我”聪明能干,通晓人情世故,一直在挣扎着做个体面人,却屡遭生活重创,总是事与愿违,落魄潦倒而终。该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唱出了现实与沉重,在嬉笑怒骂中饱含着深情和热爱。
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介绍了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创排风格特色,“这出戏在老舍先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和改编,保留了该有的文学底蕴和文学性,既尊重老舍先生的原著,又增加了当代艺术的意蕴,在思想层面完美呈现出老舍先生作品的普世性,将底层人民群众的命运挣扎刻画得很到位,使其成为一部带有浓厚京味儿特色的北京曲剧版本。”
在谈到剧本创作,编剧胡铭帅坚持守正创新,“这次的创新在于,充分借用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白于众,创造性地提炼了‘纸人’这一舞台形象,芸芸众生幻化为‘纸人’,穿梭周旋于‘我’的身侧,时而扮演剧中人,时而是评述者,无场次的设置,流动的调度,和荒诞的寓言式场面,突显由‘我’而张扬起的意识流。用心灵节奏的变化,完成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特殊的戏剧结构与场面营造,让小剧场的物理之小,恣意出穿越时空的生命之大。”
导演白爱莲对小剧场创作情有独钟,《浮生六记》《十二楼》《思·凡》《染》《一蓑烟雨》等均获得好评,她的创作一直伴随着新世纪以来小剧场戏曲发展的历程。首次执导北京曲剧,让白爱莲非常兴奋,“北京曲剧有它的艺术独特性,虽然表演上没有传统戏的程式,但更加生活化,京味儿浓郁。戏曲走进小剧场之后,给了一种探索的可能,我希望用传统的表演去表达一些新的题材和思想,北京曲剧通俗易懂,演绎北京故事,展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有着先天的优势。”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曾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等不同版本,都颇具影响。这次北京曲剧的创排,白爱莲希望在戏曲舞台上展现出更多新意,“除了形式感的东西,还想有更文学的表达。《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个高峰,作家既书写了时代变迁对个人的影响,以悲悯之情写人间大爱。里面所有角色以‘我’的叙述为主,‘我’是非常普通的人,有善良有懵懂,有觉知也有麻木。老舍对生存的困境、尊严的困境,是有超越时代的意义的。他以幽默的方式表达,用诙谐、调侃、戏谑的方式来叙述悲剧,把北京人隐忍豁达的性格底色展现出来,我们希望通过‘我’和‘纸人’的互动映照,能体现这样的戏剧矛盾,也呈现老舍的文学风格。”
北京曲剧的音乐性独具特色,和曲艺的关系紧密,唱腔设计与音乐不可分开,兼备了北方剧种的明亮及南方剧种的婉转。对于青年作曲顾静媛来说,如何在音乐上平衡继承与创新,也是一次难能的挑战。“老舍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练,所以这次《我这一辈子》在音乐方面也追求一种简约风格,充分发挥重复和静止(留白)这两个简约主题音乐在形态意义上的特征,通过不同的编曲风格呈现。曲牌多选用的是轻巧、诙谐、幽默、说唱性较强的,如[打新春][金钱莲花落][靠山调][柳子腔]等,既有曲剧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从诙谐与幽默的音乐中品味世事的艰难。乐器使用上第一次使用了箱鼓和口风琴,均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谈到北京曲剧的音乐传承,顾静媛十分感谢恩师戴颐生的教诲和指导,“必须坚持戏曲音乐的传统曲调和戏剧唱词相结合,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合理、合适,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曲剧音乐的呈现上,不是作曲一方面能决定的,所谓传承发展需要全团集体的努力,曲牌的写法、曲牌的唱法、乐队的奏法,都决定了一出戏音乐上的成败。近年来团领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方向的把控,给予创作者非常大的创作空间和支持。今后北京曲剧音乐在保持自身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也会做好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戏剧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2018级北京曲剧班的毕业生,整建制地参与了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排练演出。演员们青春洋溢,充满朝气,通过仔细研读剧本,深入理解原著及剧本主旨立意,力争突破以往的表演风格和舞台形式,共同创造出超越时代性的作品,为北京曲剧在小剧场空间开拓一条新路。“老舍先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我’遭遇了种种悲剧事件,却不是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声泪俱下,而是笑对待一切不幸。”青年演员们对旧时代这个悲剧人物有着自己的认识,“为人老实厚道,行为举止干净利落、这是他的性格标签,经过时代变迁,他也明事理,懂得人情世故,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可以说这个人物活得很清楚,是一个被社会裹挟着前进的普通人。也正因为他是明白人,对生活一直有着积极的想法,却又屡遭不幸,才说明老舍先生写的是个社会悲剧,而非个人悲剧。”在《我这一辈子》里,主人公的角色年龄跨度较大,加之歌舞表演繁重,对体力和阅历都有要求,但青年组的演员们在导演和形体设计老师的指导下,同心协力,相互帮助,力争呈现最出彩的一面。
原创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舞美设计以“压抑、凌乱、浑浊、窒息”为理念,摆脱了写实环境的常规呈现,运用浮雕装置的舞美手段将剧中人物抽离于历史,并与现代社会的空间交错,达到“心随景动”的效果。据悉,该剧也是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二期孵化作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