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象棋界的“神童”们,大多逐渐走向平庸?
晚照余乔木……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作为我国典型的一样传统益智游戏,象棋必须榜上有名,而且在很多影视的场景中,棋局也往往是角色身上智慧的映像。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想要送孩子学习棋艺的原因,既可以磨砺心志,又能开发脑力,参与的人一多“神童”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这样天资聪慧的人,他们后来都怎样了呢?
从游戏到竞技
象棋的起源差不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这一说法依旧有一些争议,有人推论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受到楚汉相争的影响。
古时候的娱乐项目很少,老少皆宜的游戏更是不多,象棋一经面世之后,自然受到不少官宦子弟的追捧,棋局上的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变化多端,这也是为什么象棋流传至今依旧不会让人厌倦的原因。
在经过“技多不压身””幼童时期是孩子吸收和接纳知识的最好时期”等一系列的洗脑,如果自家的孩子在十几岁不会个什么才艺,那对于这些家长来说好像都是脸上无光的事情。
象棋既能当游戏,又能当才艺,自然会受到各位家长的喜欢,于是在那些应该玩闹的群体渐渐地被逼出一个又一个的“神童”“天才”。
如果只是远超同龄人的话,或许只能算得上是一句聪慧,只能站在与成年人的对面与之对抗并获得胜利,那才能勉强获得“神童”的称号。
象棋是一种只能靠纯脑力的活动,成年人的经验与体力在象棋面前毫无作用“小对大”的这种博弈场景的也并不少见,在棋局之上没有年龄之分,有的只有智力和天赋的区别。
像是象棋神童傅雨盛,在19年的8月的时候,各类象棋大赛扎堆举行,会场中穿梭的都是十几岁左右的孩子,104支队伍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
但是聚集到此地之后,他们几乎都只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获得冠军。当时年仅似八岁的傅雨盛在人群中并不出色,真正让大家对他开始另眼相看的是他在棋局上一次次碾压对手的英姿。
棋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对手更是从无限制,下到与自己的同龄的孩子,上到年迈的老爷爷,但是从多盘棋局下来之后,他们无疑都是在各地的地方领域中的佼佼者,这一次的比赛,虽说似青少年的比赛,但其实这更是一群“潜在神童”中的博弈。
中途夭折
大会结束之后,傅雨盛以”全国儿童象棋锦标赛中男子丙组”第一名的佳绩荣耀回归,获奖之后,各种“天资聪慧”的赞美不绝于口,有人更是喊出少年精英的口号,媒体的争相吹捧那更是必然的事情。
这样的接连不断地夸赞,就算是一个三观稳定的大人都有些飘飘然,更被说是孩子了,对孩子赋予赞同和赞美并不是错事,但是过多的赞美呢?
这种行为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一个关于娱乐圈的名词“捧杀”,对于这群孩子来说,这些展现在棋艺上的天赋,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象棋纯粹的热爱和专注。
但是这个世界上,也不止有象棋这样的存在,那些虚无的赞美是会让人上瘾的,越是经过那种独一无二的荣耀,在面临失败时需要承受的打击也会越大。
曹岩磊生于1991年,七岁的时候在全国象棋大赛中一战成名,其后在11岁的时候再次在全国少年锦标赛中夺冠,此后的一路皆是顺风水水。
在2004年的时候,更是获得了“中国象棋大师”的称号,这样的成就无疑是让人骄傲的,作为一位年轻的大师,在崭露头角之后甚至一度差点加入省队,但是随着手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之后,曹岩磊在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至高的棋艺,就是自己追求的东西吗?
善于下棋的人往往比别人更喜欢思考,他们会不自觉地揣摩各种事情的可能性,最终曹岩磊因为各种因素没有选择加入省队,选择留在深圳。
但也是因为此,他的棋艺也好似进入了瓶颈期一直无法突破,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在澳门做一位象棋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者,渐渐的从场内竞争者变成了场外的引导者。
等到2020年的一次象棋比赛中,曹岩磊的棋艺不进反退,此时的他已经差不多到了而立之年,棋艺却已经掉落在一线棋手中相对靠后的位置,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跻身上榜,曹岩磊曾经的风光早已不在,随着人们的渐渐淡忘。
或许连他在传播象棋文化的吸引力也会下降,象棋拥有的天才还有很多,但是这些天才的所有最美年华中好似只有象棋。
被催生的花
同样出名的还有另一位在2001年出生的许文章,在2009年的时候,以提前两轮的优势勇夺年级组冠军,五年后又在四川省的个人赛事中夺冠。
作为新一辈的佼佼者,许文章有幸进入了四川省职业队,相比曹岩磊来说,许文章好似在曹岩磊的人生轨迹上的一次修正,但是进入省队六年后,许文章的天赋却好似用尽,在棋艺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纵然许文章已经百般努力但是在后来的两次“冲大师”的比赛中的结果皆是不尽如人意,身为职业棋手,在与业余棋手陈柳刚的较量中,不知是轻敌还是陈柳刚的实力确实不俗,许文章再次落败。
此时的他已经19年,已经过了“少年天才”的那个年纪,但是此刻的新秀已经出来,有些甚至早比他年少,却早已经登上了他一直想要攀爬的高台,过去的辉煌不在,卡在省队中的他不上不下只能徘徊等待。那些少年天成的棋手都只有这一个命运吗,也不尽然。
郑惟桐出生于1994年,从小年期间便已经似荣获了不少赛制的冠军,15岁的时候就已经晋升大师,连当时的象棋特级大师都不吝赞美“或许在将来我就不是他的对手了”。
在后续的几年中,更是获得了诸多荣耀,这一路走来都是鲜花掌声,年少有为的赞美更是家常便饭,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像是开到最极致的花。
神童到神的蜕变
但是按照前两位的前车之鉴来看,或许这位郑惟桐也即将要面临自己的瓶颈期了,但是意外的,郑惟桐并没有走上这样的困境。
在20114年的时候,郑惟桐获得了全国个人赛中的冠军,这种舍我其谁的架势更是成为当时不少棋手艳羡的对象,紧跟着在2015年,全国个人赛制再次开启,郑惟桐如约过来参加。
新年度的开启又涌现了许多新人,他们也是听着“神童”的赞美一步步走过来的,不少人将期望的眼光放在这些神童上,这一次大家的目标基本都瞄向了冠军宝座还有郑惟桐的身上。
无论是打败谁,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一次光环,这一次的获得大家目光最多的人主要就是王天一和郑惟桐,两人的棋艺非常高超,在两人对垒期间的时刻,依旧是如今象棋棋坛中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刻。
不少人一位郑惟桐的棋坛巅峰或许会在这一刻被取代了,但是意外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反而这新一轮的成就为他带来了又一轮的巅峰,接连两届的冠军彻底造就了郑惟桐棋王的身份,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比拼之中,郑惟桐彻底造就了从“神童”到“神”的蜕变。
像是养蛊一样的比拼,最终能站到最后的也仅仅只有一人而已,从他们成名之际开始,就开始不得不经过各种各样的比拼和淘汰,因为棋局的特殊性,那种“以少对老”“以弱对强”的形式也常常被媒体拿来炒作,好似这个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但因为对弈的特殊性,这种比赛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极为正常的,但是因为这种不正常的宣传,无形之中就给博弈双方的选手带来的极大的压力。
特别是作为常胜一方的“神童”而言,他们身上背负是压力也会更大,这时候的他们正是需要打磨的重要阶段,一两次的失败被大势宣传之后,自然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
而且还有一部分的“神童”也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神童,那些参加全国少年赛的孩子们的成绩也算不上特别优异,但是作为我们国家的“幼苗”,大家也还是会寄予期望地称呼天才。
结语
年少的孩子本就不懂成年人的那些婉转心思,只以为自己当真是与众不同的,等到后期与人拉开差距之后,满脑子的也只有“天才陨落”四个字。
而且在一些竞技的类目中,想要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凭借努力确实可以做到,但是要做到“第一人”的位置,却是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的,那些距离天才只有一步之遥却被瓶颈期卡住的神童,或许差了就是那么一丝天赋。 任何一条路,走着走着就会有瓶颈,就会有天花板。象许银川和王天一那样的,万中无一!反过来说,你们的神童这顶帽子,太不值钱啦。 “你不用变得很外向,内向挺好的,但需要你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勇敢。正所谓,君子可内敛不可懦弱,面不公可起而论之” 一般来说,棋的风格跟一个人的做人风格有点类似.下象棋要有精密的计算,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和沉着的性格.下好象棋跟做好人一样都很难! 任何一条路,走着走着就会有瓶颈,就会有天花板。象许银川和王天一那样的,万中无一!反过来说,你们的神童这顶帽子,太不值钱啦。 一般来说,棋的风格跟一个人的做人风格有点类似.下象棋要有精密的计算,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和沉着的性格.下好象棋跟做好人一样都很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