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届打工人喜欢在音乐节吃苦?
如果说音乐是当代青年的精神碳水,那么音乐节就绝对是碳水制造机了。
众所周知,碳水只有在喝下的瞬间是快乐的,为了承受喝一次碳水带来的卡路里,需要付出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代价。
不去一次音乐节,你都不知道这届年轻人能为了他们的精神碳水付出到什么地步。
可以说,一场音乐节下来,要吃上多少苦,你根本不知道。
[*]憋尿之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年轻人吃苦的标准已经从“谁能活着拿到996的加班费”,变成了“谁能在音乐节坚持不上厕所站一天”。
你以为在音乐节大家不上厕所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
Naive。
在音乐节不上厕所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先不说厕所门口那动辄半小时起步的排队队伍,光是厕所的环境就已经足够让人退避三舍了。
尤其是一些开在奇葩地区的音乐节,厕所都是用塑料大棚临时搭建出来的,不到一平方米的空间里,你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下脚的地方。
△来源:pixabay
[*]造型之苦
在音乐节上,乐迷绝对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场合里展示出自己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一面。
时尚、多元、出格,要多大胆就有多大胆,那些平时不会尝试的风格,以及在时装周上看到永远不会有场合能穿出去的衣服,通通都能在音乐节上得到正确的魅力释放。
在音乐节里,什么衣服都能穿,什么头发都能染,就是不能穿得太normal。
在音乐节里无论你穿得多大胆都不会被看作是“奇装异服”,穿得normal反而会被“关爱”。
但问题也来了,音乐节不是一场看三个小时就可以立刻结束回酒店卸妆休息的演唱会,往短了说它时长至少在5-8个小时,往长了算它甚至可以持续3-5天。
如何在保持造型和妆容超长待机的情况下,坚持完整场音乐节,绝对是考验人类极限的一项活动了。
千万不要想着中场休息找个机会溜去厕所整理一下衣服顺便补个妆,首先厕所你进不去,其次如果你想要尝试在音乐节上补妆,失物招领处和垃圾回收处大概会是那些粉饼、口红最终的归宿。
一场音乐节蹦下来,保管你从城里的Rebecca变回村里的小芳。
[*]Pogo之苦
众所周知,来音乐节不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为喜欢的乐队pogo(音乐节上下挑动摇摆的专用术语)的嘛。但pogo有风险,蹦迪需谨慎。
尤其是音乐节上从来不缺乏一些穿戴重金属配饰的衣服和饰品,你要是上下纵向蹦迪,那么最多丢失一些自己衣服上金属配饰,但你要是左右横向蹦迪,那就保不齐会把身边的人扎得生疼了。
△来源:pixabay
而且,在音乐节沉浸式pogo的时候,真的特别容易掉东西。试问有谁没在音乐节掉过东西呢?
在那种无时不刻都在为喜欢的乐队pogo的状态下,掉什么东西都不奇怪了。就连王菲都在音乐节上蹦丢过手机!
2020年国庆的北京草莓音乐节上,有乐迷亲眼目击上一秒王菲还在为痛仰乐队pogo,下一秒就“我手机呢”“怎么会掉了”,幸好最终在失物招领处找回。
[*]没电之苦
除了以上,手机没电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众所周知,在音乐节都是轻装上阵,带得多丢得多,而且还影响你的蹦迪水平发挥。
不带充电宝,苹果手机党的电量肯定是不够蹦整场的,但带了充电宝不止没地方放,而且还容易丢。
至于共享充电宝,你觉得你有可能成为一场上千人的音乐节里抢到为数不多充电宝的幸运儿吗?
纵观朋友圈,那些看起来很酷很潮很有范儿的音乐节照片和小视频,基本上都是进场不久,人、衣服和妆容都还正常的时候拍的;
至于进场和出场的时候精神是不是还正常……还是不是同一个人、同一张脸,那就很难说了。
无论你在音乐节里看见了什么都不用感到惊讶。
去到音乐节你会发现,人类的包容和开放在这里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来到音乐节之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大概是人群中的异类,来到音乐节之后,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异类。跟其他人的异类相比,你甚至完全被比下去了。
除了对人的包容性,音乐节本身就是一个处处都充满了包容和神奇的地方。
就拿音乐节举办的地点来说吧。
它大概率可能会开在草坪上,比如国内最成熟、最广为人知的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都是典型的草坪音乐party;
有时会开在沙漠里,比如内蒙古和宁夏都举办过沙漠音乐节,中卫这座沙漠水城也因为沙漠音乐节成功晋升网红城市;
偶尔也会被搬到海里,比如美国佛州就举办过水下的音乐节,大家穿戴着各种潜水或浮潜装备,打扮成各种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潜入海里聆听音乐;
有的音乐节甚至自带哈利波特门钥匙一样的buff。当你赶了几个小时的动车去到一个荒郊野外,走进帐篷发现一个正在准备狂欢的山谷音乐节。
不只是举办地点的多变性和适应性,就连音乐节的曲风也并不局限于早年印象中的摇滚范儿或是专属于小众乐队的乐迷狂欢。
过去在朋友圈晒音乐节,或许还会有点曲高和寡的小众范儿,但如今在朋友圈晒音乐节,几乎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标配。
什么校园民谣、流行芭乐、嘻哈蓝调、说唱朋克,凡所应有,应有尽有。一句话,年轻人喜欢的样子,音乐节里都有。
音乐节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底座,它可以适配任何概念、任何曲风。
尤其在近几年说唱兴起之后,在主流舞台能够吸纳的说唱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音乐节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出口。
虽然在无形之中挤占了原本小众乐队的演出资源,但在演唱市场越做越大的背景下,音乐节反而成为了各式各样音乐百花齐放的最好舞台。
在所有的live形式中,音乐节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相较于个人演唱会而言,一次音乐节往往汇聚了数十个参演乐队及独立音乐人,一次性能够欣赏到多元化的表演风格和音乐曲风。
△来源:pixabay
而且音乐节并不拘泥于舞台所在的地点,也不挑所在的环境,只要有宽阔的场地和音箱,圈块地儿就能原地蹦起来。
它的概念百搭,可以适配任何音乐类型,比起室内演唱会而言,在户外举办的音乐会更多了几分自然的野性和天性的解放。
音乐节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明明打工已经这么苦,为什么这届年轻人还坚持来音乐节“吃苦”呢?
还不是因为这届都市年轻人的乌托邦都藏在了音乐节。
不少人对此感到怀疑,音乐节不就是换了种形式的蹦野迪吗,至于这么狂热吗?
还真至于。
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有地方听音乐和听什么音乐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能够有一个地方和时机让他们去宣泄,去表达,去释放自我的天性,才是年轻人追逐音乐节的本质目的。
可以说,这届都市打工人都是靠着音乐节来续命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他们都从音乐中获得了慰藉。
有乐迷一针见血地评论道,“50岁的老公蹦着60岁的崔健,30岁的表弟蹦着40岁的郑均,儿子大二的家教老师蹦着奔四的万青,30多岁的女友蹦50岁的二手,40岁的我与20岁的小姑娘同蹦大波浪,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可以在音乐节的乌托邦短暂的相融”。
据数据显示,2021年的音乐节观演人次较2019年上升了近173%,票房更是同比上涨252%。
可以说,假期和朋友们来一场音乐节出行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来源:大麦《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
看到这里,你还以为这只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狂欢吗?
从最北边的冰雪音乐节,到最南边的海滩音乐节,再到最西边的沙漠音乐节,全国各地为了吸引年轻人来参加蹦迪音乐节可谓是用尽了浑身解数。不为别的,就为了户外音乐节对经济拉动的这股突出效应。
很多省份都在举全省之力紧跟时代脚步,力争在本地打造音乐节之都,通过“音乐+本地特色文化”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到来。可以想见,这股音乐节的浪潮有多猛了。
11月8日-10日,即将在乌镇· 有戏FUN音乐剧产业基地(原乌镇啤酒厂)举办的2022乌镇未来数字音乐荟,就是将音乐艺术主题展融入文创市集和商务配套中的多元音乐文旅IP。
这次的未来数字音乐荟将以音乐+互动体验为主线,通过线上传播以及线下音乐节的形式,通过潮流音乐吸纳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乌镇,进一步打响世界互联网大会品牌,构建艺术、科技、烟火共融的爱乐之城。
在潮流音乐区,你可以感悟各类情绪,疯狂、迷茫、苦涩、狂喜……每一个表面平静的时代下都有一万种情绪在人潮中翻滚。
在文创市集区,你可以体验集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多重感官享受的全新“市集”,共赴一场暖冬之约!
不仅如此,网易旗下新消费人群活动厂牌乐动upbeat充分挖掘年轻人的情绪缺口,后续还推出了一系列乐动land嘉年华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多元文化肆意碰撞的理想乌托邦。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荷尔蒙爆发的音乐狂欢现场,各类最热最燃主题音乐节,搭配摇滚、电音、嘻哈等风格,引爆全场。
△来源:图虫
心动不如行动!在这个初冬,快拉上三五好友,一起来现场感受音乐带来的心跳与躁动吧!
//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