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破局保险资管ESG投资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拨云见日:破局保险资管ESG投资</p><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p>
<p class="ql-align-justify">随着中国“双碳”目标实践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在ESG市场中的角色愈发重要。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保险资管机构将ESG纳入投资活动,全面提升ESG与绿色金融管理能力,并在一年内全面落实指引要求,时间紧迫。国际方面,越来越多中国资管机构成为PRI(责任投资原则)签署机构,采用领先的ESG投资策略并每年披露本机构的ESG投资表现。截至2023年2月15日,中国PRI签署机构已达129家,其中包括94家资产管理机构,占比高达72.86%,其中保险机构4家。</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图:中国PRI签署机构数量变化UNPRI:签署机构清单,2023年2月15日官网查询</span></p>
<p class="ql-align-justify">基于毕马威服务国内领先保险资管机构的丰富经验,我们观察到当前保险资管践行ESG投资面临五大挑战,急需寻找破局之道。</p>
<h1><strong>破局ESG投资定位不清</strong></h1>
<p><strong>问题与挑战</strong></p>
<p class="ql-align-justify">当前大多国内保险资管机构的ESG投资理解局限于绿色环保主题类的投资,而忽视了ESG纳入投资决策的应用。保险资管机构需厘清ESG投资的战略框架,有的放矢地建立或优化ESG投资实践体系。<strong>此外,资产认定的统计标准不一。</strong>监管目前暂未发布针对ESG投资或绿色投资的通用统计标准。然而,出于监管报送、集团统计、信息披露、碳中和目标测算等多种需求,保险资管机构对全量资产绿色属性做出识别变得尤为重要。保险资管投资覆盖组合类和另类投资等多种类型,包括股票、债券、债权投资计划、公募基金产品等,从产品结构上又分成标准化、非标准化。各类资产特征有别,辨别是否属于ESG投资则需要结合标的资产特点综合考虑被投企业主体、被投项目、交易对手、担保主体等多方因素,建立标准困难重重。</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保险资管各类资产类型的绿色资产定义难点资料来源:毕马威项目经验</span></p>
<p><strong>破局之道</strong></p>
<p>毕马威认为,保险资管机构首先应重视监管要求,提升ESG的战略站位高度,尽早制定机构ESG投资策略。其次,应基于官方绿色产业清单文件,综合考虑不同类别资产的投资特点,设计各类资产的绿色认定方案,并基于这一标准方法,做好数据统计与披露。同时,积极与同业机构开展交流,为行业统计标准的统一贡献智慧。</p>
<h1><strong>破局ESG评级良莠不齐</strong></h1>
<p><strong>问题与挑战</strong></p>
<p><strong>ESG评级是投资机构在投资活动中纳入ESG因素的关键基础工具。目前市场上缺乏统一权威的ESG评级体系。</strong>各机构多采用外购第三方评级或自建评级体系的方案。在体系建构上,外部评级体系针对ESG指标的定量化程度低,各评级结果差异较大,规范化程度不足。同时,不同行业的ESG关键因子不同,固收和权益投资的ESG评级对象也不完全相同,故大部分机构采取“权益固收两套评级”的方案。这给跨资产类别或跨行业的ESG评级结果可比带来困难,无法对整个投资组合的ESG表现做出科学的衡量。在体系应用上,保险资管机构尚在探索传统信用评级及投资研究与ESG评级结果的整合方案。ESG评级结果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力未充分体现。基于天风证券研究所的研究,主流评级体系间的结果相关性较弱,且高评级结果的相关性弱于低评级结果,可知各机构间ESG评级体系良莠不齐,规整性不足。</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ESG评级间的相关性某证券公司研究所,毕马威项目经验</span></p>
<p><strong>破局之道</strong></p>
<p>毕马威建议保险资管机构建立自身ESG评级体系,初期可采用“外购数据+自建评级”相结合的手段,利用外部机构的底层数据,在评级体系设计上加入本机构的投资风格。在评级体系设计上,采用“核心通用因子+行业特定因子”两部分结合的方法,兼顾通用重要的ESG指标和有行业特征的ESG指标,并明确不同指标的权重设置,准确评价各行业标的的ESG表现。</p>
<h1><strong>破局ESG数据缺乏基础</strong></h1>
<p><strong>问题与挑战</strong></p>
<p class="ql-align-justify"><strong>准确的ESG评级需要基于完善准确的底层数据源,然而目前ESG数据质量与数量均有待提升。</strong>内地上市企业的ESG信息披露为鼓励性,而广大非上市企业尚未受到ESG信息披露约束,企业提供ESG信息的能力和意愿均不足,数据收集困难。另一方面,原始数据样本的多维度属性(如具体措辞表述、测量角度、数据单位等形式属性以及平均值、标准差、极值等统计属性)具有很大差异,难以对底层信息进行标准化。</p>
<p class="ql-align-justify"><strong>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市场快速发展,然而机构间能力各异。</strong>近四年面向国内市场的ESG数据供应机构数量快速增多,由13家增加到27家,且机构属性日趋多元化。相比于海外机构,内资机构数量增幅更为明显,由2019年的8家激增到2022年中的19家,代表性机构包括中证、华证、秩鼎、妙盈、有机数等。各第三方机构在数据搜集方式、获取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均存在明显长板与短板。</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2019-2022年国内市场ESG评级与数据机构数量变化资料来源:某证券公司研究所,毕马威项目经验破局之道</span></p>
<p><strong>破局之道</strong></p>
<p>毕马威认为,保险资管机构在数据供应商选择上可有的放矢。一是建立适用性筛选方法论,可从数据机构的领域专业度、数据覆盖范围、覆盖时间序列、更新频率、数据生产流程等角度,对数据机构展开量化打分,筛选出优质数据机构。二是选择与自身资产配置相贴合的数据商,如重点投向债券的机构可选择非上市发债主体ESG数据等难以获取的非公开数据相对丰富的数据商,“照方抓药”。三是与数据商积极沟通数据需求,推动数据机构逐渐扩大覆盖范围,实现数据的定制化获取。</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ESG数据供应商细项能力评分工具资料来源:毕马威项目经验</span></p>
<h1><strong>破局积极所有权实践无方</strong></h1>
<p><strong>问题与挑战</strong></p>
<p><strong>当前较少保险资管机构开展积极所有权实践,而积极所有权是投资机构推动被投企业践行ESG的重要方式。</strong>积极所有权包括参与(主动沟通)与投票两类。在组合类的标准化产品投资中,由于投资标的为公开市场发行,且保险资管机构持有份额相对有限,难以开展积极所有权实践。而在另类投资中,积极所有权实践的概念也未深入人心,各保险资管机构尚处于摸索阶段。</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积极所有权实践方案概览</span></p>
<p><strong>破局之道</strong></p>
<p>毕马威认为,保险资管机构应首先制定本机构的积极所有权实践制度和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投研端的配合,筛选出重点被投赛道或标的的ESG重要性议题,并基于此开展主动沟通或投票。投票实践建议在权益类投资中优先开展。投资机构可寻求由代理投票机构管理投票活动,机构对代理投票活动实施不同的监测和筛选层次,可避免内部冲突,减少成本。参与(主动沟通)实践建议在另类投资中优先开展,与交易对手在投前、投中、投后各环节就ESG问题和策略主动沟通,以ESG信息披露要求、ESG指标绩效要求等方式督促被投企业改进ESG表现。根据公司内外部发展动态,明确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方式、发行前或发行后的参与时机、具体可追踪的参与目标与时间表。</p>
<h1><strong>破局碳中和难以纳入发展策略</strong></h1>
<p><strong>问题与挑战</strong></p>
<p class="ql-align-justify">推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是金融机构开展ESG投资的根本目的,然而,当前ESG作为一个单独事项游离于业务发展以外是目前多数机构的实践常态,保险资管机构缺乏将ESG目标整合进发展策略的能力。<strong>在资产组合碳强度目标层面,国内保险资管机构暂未开展资产组合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制定。</strong>由于各行业的碳排放因子缺乏官方口径,投资机构缺乏行业碳强度测算的关键方法论,难以通过资产配置的分布比例,测算出本机构的加权资产碳强度。主权债、类主权债、利率债等类型投资在保险资管的投资组合中较为普遍,但此类资产的碳强度难以衡量,因此全量资产的碳强度现状和目标难以制定。</p>
<p><strong>破局之道</strong></p>
<p>毕马威建议保险资管机构,建立产业布局的“碳-收益”矩阵图谱,分析本机构持仓不同行业的碳强度水平、收益表现、资产规模分布。针对落入矩阵不同区域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重点关注收益表现优异且碳排放水平低的行业。</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保险资管机构产业布局“碳-收益”矩阵分析示例资料来源:毕马威项目经验</span></p>
<p class="ql-align-justify"><strong>在资产配置层面,保险资管机构面临如何将ESG作为投资决策点的挑战。</strong>传统投资将收益与风险作为产业布局和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缺乏对ESG表现的考察。另一方面,外部ESG因素尚未实现内部化,在财务决策中尚未充分考虑ESG因素对关键财务指标的影响。<strong>在ESG整合层面,保险资管机构可考虑优先将ESG因素整合进财务指标预测中。</strong>考虑ESG因素对估值模型的影响,调整现金流、终值、贴现率、估值倍数等,最终将ESG对盈利和风险的影响直接反映到估值定价中。</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引入ESG因素的财务预测与估值模型示例资料来源:UNPRI,毕马威项目经验</span></p>
<h1><strong>结语:毕马威保险资管ESG投资战略方法论</strong></h1>
<p>基于服务国内领先保险资管机构的丰富经验,毕马威形成了一套保险资管ESG投资战略方法论。保险资管机构应在明确ESG与绿色投资的定义与目标基础上,将ESG纳入资产管理(募资端)、投资策略、投资流程、资产配置,并全面强化ESG投资支撑能力与工具建设。</p>
<p class="ql-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div><span class="img-desc" style="font-size: 16px;">毕马威保险资管ESG投资方法论</span></p>
<p>毕马威可持续金融战略与运营咨询团队有丰富的保险资管ESG服务经验。团队成功帮助国内头部保险资管公司制定ESG投资目标,应用ESG投资策略,优化ESG投资流程,全面响应《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监管要求。我们专注于解决行业痛点,成功协助客户制定基于不同资产类型的绿色投资统计定义,搭建ESG评级体系,筛选外部ESG数据供应商,制定积极所有权实践方案,设计资产组合碳强度下降路径的方法论。同时,我们协助客户优化ESG管理架构,提升合规治理能力,夯实风险管理,并做好运营碳中和的各维度管理。毕马威愿与各保险资管机构携手,助力机构将ESG全面纳入经营活动,提升ESG表现。</p>
<p class="ql-align-justify">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p>
<p class="ql-align-justify">©2023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