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xx 发表于 2023-6-14 11:12:01

山西老农自学书法,花8年抄300万字献礼祖国70岁,却被批无意义 ...

文 | 萍萍
编辑 | 不辞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四大名著,大家并不陌生,但真正读完这四部书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一个人不仅读完,还抄写完了,他就是山西农民出身的张喜才。



他花费八年,一笔一划地将四大名著抄录了下来。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张喜才要将四大名著抄录下来呢?
是因为无聊吗?是有什么任务吗?这也太浪费时间了吧。
其实,这仅仅只是因为张喜才对书法的喜爱,他希望自己能够做一点贡献。
但是,一个农民,真的懂书法吗?
我国历史长河上,曾出现过不少著名的书法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晋“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擅长各种书体,行书、草书、隶书、楷书,不在话下。
他最出名的代表作,便是《兰亭集序》。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练习书法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并不拘束于古人对书法的一套标准。
而是广采众长,勇于创新。



一个是青古留名的书法家,一个只是农民出身的一个普通人。
张喜才的书法水平水平确实无法和王羲之比拟。
但其苦练书法的程度与王羲之当年有得一拼。
我们知道,王羲之自幼年便酷爱书法,练习书法可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废寝忘食对于王羲之来说,应该是常态,还为此闹过一个笑话。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间,王羲之却还沉浸在书法中,家人叫也不听。
家人担心王羲之饿着,就亲自将饭菜端到王羲之的书法桌前。
王羲之也知道家人给自己送饭了,就想着吃饭。
意识是一回事,动作却是一回事,王羲之竟然沾着墨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样忘我的练习精神,确实看出来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
那么,张喜才又是如何苦练书法的呢?
农民出身的他,从哪里获得写字的工具呢?又怎么认识字的呢?



张喜才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贫穷的家庭条件,限制了他的求学之路。
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的他,认识的字并不多。
但在四年的学习中,张喜才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只要一拿起笔,他就写得停不下来。
张喜才就经常捡起地上的木棍,以土为纸,写写画画。
青年张喜才,在响应国家征召下入了伍。
在部队的日子里,张喜才有幸继续学习文化课,在文化课中认识了更多字。
除此之外,他还了解到毛笔字,对毛笔字跃跃欲试。
然而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山西省高平市丝织印染厂。
因为平日里工作繁忙,只好抽空练习毛笔字。
忙忙碌碌几十年,张喜才终于有大把时间练习书法了,他退休了。
退休后,张喜才回到山西老家务农。



他白天去田里忙活,晚上回到家中练习书法。
对张喜才来说,这样的日子非常充实。
以前穷的时候,张喜才要么拿起棍棍在黄土上写字,要么在报纸上写字。
家中还叠放着他练习书法的报纸,老人家非常珍惜报纸,正反面都写满了字。
即使后来有钱了,张喜才依旧买的是最便宜的墨水。
从他的身上,彷佛能看见无数老一辈省吃俭用的影子。
因为当过兵的经历,晚年的张喜才收获了一笔“书法资金”。
手头宽裕后,张喜才便购入自己平时练习书法需要用到的笔墨纸砚。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写工具的张喜才,脸上绽放了花朵儿般的笑容。
这是他一直都想得到的。
张喜才就这样慢慢摸索着书法,担心学习书法的费用贵。
他并没有报班学习,所以进步缓慢。



即使如此,张喜才仍坚信自己的书法会有所进步,他日复一日地练习。
他常常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给亲戚朋友看,听到他们的赞美后总是笑出声来。
有时候,他会提着水桶和一支大毛笔来到家附近的公园里,在地板上进行书写。
对他来说,常常坐在桌子前练习,难免腰酸背痛。
来公园书写,不仅让酸痛症状有所缓解,还能让大家欣赏到他的书法。
在公园练习书法的张喜才,偶尔会收获来自路人的称赞。
这些称赞大多是来自小孩子和年轻人的。
然而,公园里的其他老人并不理解张喜才的做法,总是向他投来鄙夷的目光。
张喜才不开心了,你们玩你们的,我玩我的。
我写字又没打扰到你们,为什么要嘀嘀咕咕的?
后来,张喜才再也没去过公园写字。
而是回到家里,为自己定做了一张专门用来写毛笔字的大桌子。



大大的桌子,占据着房间一角,在那里,张喜才的梦想之芽悄悄生长着。
张喜才平日最喜爱描摹字帖,尤其是名著的字帖。
因为自己学历有限,实在无法创作出什么优秀的作品。
不再年轻的他,思考着自己是否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什么贡献。
这样的念头从脑海中一闪而过,张喜才萌生了抄录四大名著的想法。
他深知,抄录四大名著并非易事。
一篇文章就可能就要耗费好整天,但老人家难以掩盖自己书写的激情。
他想着,如果能完成这个目标,对张家而言,将是很好的传家宝。
并且,这也可以在祖国70周年庆典的时候,拿出来当”献礼“。
抱着这种心理,张喜才花八年时间,一点一点地投入到抄录四大名著这件事上。
张喜才最喜欢的书法是行书和草书,他认为写这两种字体时。
自己身上好像有一种古代书法家飘逸洒脱的气质。
然而,在选择用什么字体抄录四大名著时,他犹豫了很久。



最终决定使用自己擅长的“正书之祖”小楷进行抄录。
窗外的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鸟儿不知飞过了多少只,时针不知走了多少次。
本和张喜才同样热爱书法的老人,渐渐的不再练习书法了。
张喜才一年又一年地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老汉背心,又再次脱下老汉背心,换上棉服。
日复一日地坐在那块大大的桌子上抄录四大名著。
知道父亲在练书法的儿女,以为父亲只是抄着陶冶情操,不太在意。
因为他们清楚,父亲一直都喜欢练书法。
但有时,儿女也感到担忧。
年迈的父亲经常因为写字腰酸背痛,他们曾劝说过父亲。
让他量力而行,不要糟蹋自己的身体。
张喜才听不得这话,每感到腰酸背痛,他休息一会又回到桌子上写字。
终于,在第八年,张喜才老人家完成了最后一本书的抄录,此时的他已年近八十。
三百多万字,就这样被张喜才一字字的用书法呈现了出来,确实是不可思议。



张喜才的儿女对父亲抄录的四大名著很是震惊,佩服父亲多年的毅力及持之以恒的决心。
于是将父亲张喜才抄录并装订好的四大名著拍照并上传到网上。
照片一经发出,一时间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许多网友对张喜才老人家此举感到不解,费时八年,只为抄录四大名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也有网友表示,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唱歌一样,书法也是一种兴趣爱好。
网友佩服张喜才这样的精神,觉得他的书法很好。
张喜才老人家出于喜欢而做这件事,完全可以理解。
事件发酵后,吸引了书法界内专业人士。
不少专业人士看了张喜才的作品后说:
“这算不上书法,就是小学生的抄抄写写,他不懂书法的。”
“真正的书法才不是这样的呢,要我说啊,有这时间还不如去干别的事情......”
“一个外行做这些,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
八年的作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张喜才老人家并没有因此感到失落。
而是每天翻看自己抄录的作品,视如珍宝。



难道写得不好就不能写了吗?
还是有欣赏张喜才的人,民俗协会会长苏香平就亲自找他交流书法。
并且,张喜才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的作品在学校中得以传播。
做一件事并不需要任何理由,只需要对这件事的热爱。
张喜才老人家,一生都在为自己而活,为灵魂而活。
他曾说:“觉得写字的时候,横竖撇捺都让我神清气爽,练毛笔字让我感到心情愉悦。
年轻的时候,没什么时间写字,现在退休了。
恨不得早上一醒来就写字,一直写到晚上睡觉。”
练字五十年,于他而言,书法提高了不少。每天过得很充实、快乐,这样就够了。
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过着快餐生活。
人们好像很忙碌,却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忙碌什么。
人们嘴里吃着快餐,体验着快餐式爱情。
人们好像很难再静下心来认真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写几个字。
而是将注意力都转移到短视频中,从两分钟的电影解说中了解一部电影,从两张照片和只言片语去了解一个人。



人们越来越急了。
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张喜才老人家一般,静下心来,倾尽九年,投入真心,只做一件事。
当业内人士评价张喜才老人家的400多万字的抄录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写了50多年还没写明白时。
张喜才只是继续拿起毛笔,书书写写。
对他而言,书法已然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人们活在现实的枷锁下,形成了一套评价事物的标准。
通过判断这么做自己能收获多少利益来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
这是当今时代年轻人的常态,大家都太浮躁了。
甚至有些人,本在自己的领域中闪闪发光。
被更多的钱财和更漂亮的声誉所吸引,放弃自己的梦想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我们不难联想到身边的人。我们已经见过不少唱跳俱佳的歌手转型做演员,参加综艺节目。
他们真正懂演戏吗?也许事实上他们一窍不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再看到像《仙剑奇侠传》这样优秀的影视剧。
因为此时影视剧的市场上,流通的不是真正的好演员,而是真正的流量明星。
“只是这样能赚更多钱,只是这样能赚更多钱......”
大学生放弃在城市的发展机会,进山支教,将自己的美好年华留在大山中。
有太多声音对他们说,“你这么做是图什么呢?多为你自己考虑考虑吧。”
只有心怀梦想的他们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帮助更多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
著名的女校长张桂梅,一次机缘巧合,刚刚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的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
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
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
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



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
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
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
2001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
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
张桂梅的腹腔中有肿瘤,她自己也清楚这个病的危害。
但是,学生们临近中考,她知道自己学生们需要她的陪伴。
她一直等到学生进了中考考场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想起来自己的疾病。
这个时候她才舍得、才放心的走进了医院治疗。
令人惊讶的是,她腹腔的中的肿瘤已经超过了2公斤,切出来的时候确实把医生吓到了。
张桂梅这么做又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贫穷了一生,吃不饱一顿饭。
也许有时候,做一件事,并不需要问背后隐含的意义。
就像有的人为了钱,有的人为了权力,而有的人仅仅是因为梦想。



张喜才当初决定抄录四大名著时,并没有考虑其背后的商业价值。
这仅仅是一位书法爱好者的梦想。
他的故事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新拿起笔,练习书法。
这种梦想的力量,鼓励着每一位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前进。
张喜才用自己对书法五十几年的热爱与坚持,诠释了什么叫为了梦想不顾流言蜚语,勇往直前。
希望大家以张喜才为榜样,在听到不好的声音时学会捂住耳朵向前跑。
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梦想。只要脚步不停,梦想终会被实现。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老农自学书法,花8年抄300万字献礼祖国70岁,却被批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