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想当“大太太”
<p><div align="center"></div></p><p><span>作者|Eastland</span></p>
<p><span>头图|视觉中国</span></p>
<p>如果说2023年1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备忘录,相当于“订婚”;2024年1月华为注册深圳引望,算是购置“婚房”;2024年8月20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就是“领证”。</p>
<p>2024年8月23日,赛力斯(<span>SH:601127</span>)董事会批准以115亿向华为购买引望10%股权的议案。同日,赛力斯汽车(<span>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span>)与华为、引望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p>
<p>虽然只比长安汽车晚3天,却也只能排第二,赛力斯不满意。</p>
<p>尝到甜头</p>
<p>1)新能源车占比超高</p>
<p>2016年6月15日,小康股份(<span>代码SH:601127</span>)上市交易。</p>
<p>上市当年,销量约38万辆,次年突破40万辆。随后开始漫长的回落,到2023年销量25.2万辆,较2017年下跌37.6%,年均跌幅7.55%。</p>
<p>尽管销量持续下滑,产品结构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p>
<blockquote>
<p>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约9000辆,占总销量的2.8%;</p>
<p>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4万辆,占总销量的15.5%;</p>
<p>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暴涨至13.5万辆,占总销量的50.5%;</p>
<p>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5.1万辆,占总销量的60.2%;仅完成全年30万辆销量目标的一半。</p>
<p>2024年H1,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0万辆,占总销量的85.2%;</p>
<p>2024年7月,新能源车销量达4.7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超过90%。</p>
</blockquote>
<p>2024年8月,新能源车销量回落到3.6万辆,环比降幅达14.2%。</p>
<p><strong>在所有生产过燃油车的车企中,论新能源车在销量中的比例,比亚迪第一(<span>100%</span>)、赛力斯紧随其后。</strong></p>
<p>2)赛力斯品牌累计交付45万辆</p>
<p>小康股价新能源车崛起完全仰赖赛力斯品牌。2022年8月2日,上市公司索性更名为赛力斯。</p>
<blockquote>
<p>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为4.1万辆。其中,赛力斯1.1万辆(<span>上半年2200辆、下半年8800辆</span>),占比26.6%;</p>
<p>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暴涨到13.5万辆。其中,赛力斯8万辆(<span>上半年2.2万辆、下半年5.8万辆</span>),占比59.3%;</p>
<p>2023年前三季,赛力斯销量不温不火,月交付徘徊在5000辆以下;9月上市的问界新M7大获成功,2023年Q4赛力斯销量达6.6万辆。</p>
<p>2024年Q1、Q2赛力斯持续热卖;二季度交付9.85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92.9%;</p>
<p>2024年7月,赛力斯品牌销量突破4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95.5%。</p>
<p>2024年8月,赛力斯品牌销量环比下降15%、至3.4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94.6%。</p>
</blockquote>
<p><div align="center"></div></p>
<p>截至2024年7月末,赛力斯品牌累计交付超过45万辆。</p>
<p>双重红利,规模化+高端化</p>
<p>问界定位中高端,且销量可观、毛利润率高,赛力斯吃到规模+高端化双重红利。</p>
<p>1)单车价格</p>
<ul>
<li>新能源车量价齐升</li>
</ul>
<blockquote>
<p>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4.1万辆,出厂均价10.3万元;</p>
<p>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13.5万辆,出厂均价提高到18.5万元;</p>
<p>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15.1万辆,出厂均价19.2万元;</p>
<p>2024年1-7月,新能源车销量24.3万辆,占比86%。</p>
</blockquote>
<ul>
<li>燃油车迅速萎缩</li>
</ul>
<blockquote>
<p>2021年,燃油车销量为22.5万辆,出厂均价4.5万元;</p>
<p>2022年,燃油车销量降至13.2万,出厂均价4.8万元;</p>
<p>2023年,燃油车销量10.1万辆,出厂均价4.5万元;</p>
<p>2024年1-7月,燃油车销量3.9万辆,占比14%。</p>
</blockquote>
<p><div align="center"></div></p>
<p>2)毛利润率超比亚迪</p>
<p>2016年,汽车业务毛利润27.6亿、毛利润率18.4%;单车毛利润接近7300元;</p>
<p>2017年,汽车业务毛利润42亿、毛利润率21.7%;单车毛利润1.04万元;</p>
<p>2018年,汽车业务毛利润39.8亿、毛利润率22.5%;单车毛利润超过1万元;</p>
<p>2019年,汽车业务毛利润率回落到15.6%;</p>
<p>2020年,汽车业务毛利润仅2.7亿、毛利润率不到2.2%,单车毛利润跌破1000元!</p>
<p>2021年,汽车业务毛利润大幅增至38.6亿、但毛利润率仍为2.2%;其中新能源车毛利润率1.9%、其他车型毛利润率2.2%(<span>首次单独披露</span>)。</p>
<p>2022年,汽车业务毛利润率回升到11.2%。其中,新能源车毛利润率13.1%、单车毛利润2.4万元;</p>
<p>2023年,汽车业务毛利润率9.5%。新能源车毛利润率为9.9%、单车毛利润1.9万元。</p>
<p><div align="center"></div></p>
<p>2024年H1,汽车销量暴涨156%,毛利润率大幅提高到25%(<span>2023年H1仅为6.3%</span>),<strong>较比亚迪高1个百分点!</strong></p>
<p>2017年,赛力斯销量、毛利润率分别超过40万辆和20%,随后连续6年亏损(<span>扣非</span>)。</p>
<p>2024年Q1、Q2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亿、13.2亿。</p>
<p><div align="center"></div></p>
<p><strong>2024全年,赛力斯销量大概率超过50万辆,扣非净利润有希望达到创纪录的50亿元。</strong></p>
<p>引望估值合情不合理</p>
<p>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span>以下简称车BU</span>)成立于2019年5月,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为主机厂提供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产品解决方案,并要做“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p>
<p>2024年1月16日,华为设立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span>简称“引望”</span>),获得《营业执照》。引望注册资本10亿元,华为持有100%股权。</p>
<p><div align="center"></div></p>
<p>在落实战略投资人后,华为拟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及智能车载光等五大业务注入引望。预计2024年内完成相关业务的“装载”。</p>
<p>“华为车BU估值才1000亿?这么低!”这么想没错。</p>
<p>与WeWork相比,引望低估得离谱。<strong>但长安汽车、赛力斯是A股上市公司,不是孙正义,按千亿估值投资引望存在较大风险。</strong></p>
<p>1)营收、毛利润跳跃式增长</p>
<p>引望估值依据是模拟报表(<span>把华为BU相关业务视为独立实体</span>)。</p>
<p>2022年,引望营收21亿。其中硬件14.4亿、占比68.9%;软件/服务6.5亿、占比31.1%;</p>
<p>2023年,引望营收47亿。其中硬件26亿、占比55.2%;软件/服务21亿、占比44.8%;</p>
<p>2024年H1,引望营收104亿。其中硬件61亿、占比58.4%;软件/服务43.4亿、占比41.6%;</p>
<p><div align="center"></div></p>
<p>2022年到2024年H1,引望两类业务毛利润率成倍提高,令人印象深刻:</p>
<p>2022年,硬件、软件毛利润率分别为14%、25%;2023年分别提高到16%、25%;2024年H1,分别提高到33%、86%;</p>
<p>两项业务综合毛利润率从2022年的18%提高到2024年H1的55%。</p>
<p><div align="center"></div></p>
<p>2)高度依赖赛力斯</p>
<p>引望营收集中度极高。2023年,五大客户贡献营收的89.5%;2024年H1,五大客户贡献率提高到90.6%。</p>
<p>五大客户中占比最高的“客户A”,非赛力斯莫属。2024年H1贡献营收66亿、占引望营收的63.4%(<span>2023年这个比例为51%</span>)。</p>
<p>以2024年赛力斯品牌销量(<span>18.3万辆</span>)为分母,可推算出每卖一辆问界给引望贡献营收3.62万元(<span>2023年为2.25万元</span>)。</p>
<p><div align="center"></div></p>
<p>3)弃用收益法</p>
<p>中京民信采用资产基础法和市场法对深圳引望100%股权进行评估。</p>
<p>资产基础法结果是:截至2024年1月31日深圳引望净资产价值为198.5亿(<span>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span>)。</p>
<p>市场法估值结果是:截至2024年1月31日深圳引望价值1152.5亿。</p>
<p><div align="center"></div></p>
<p>在选取的6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连续盈利(<span>扣非</span>)达10年、2家7年,最短的4年(<span>平均8年</span>)。而深圳引望2022年、2023年分别亏损76亿、56亿,2024年H1净利润22.3亿。#<strong>拿半年驾照的新手VS已安全行驶8年的老司机#</strong></p>
<p>最终,中京民信选取市场法评估结果作为评估结论(<span>京信评报字2024第508号</span>)。</p>
<p><strong>基于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估值方法(<span>收益法</span>),更科学、严谨,应用范围更广。市场法最突出的优势是简便!</strong></p>
<p>中京民信对弃用收益法的解释是:</p>
<blockquote>
<p>深圳引望收入结构中赛力期占比较高;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下一步如果演进不确定性较大;深圳引望合作方、客户结构、人员构成、业务模式、股权结构未来可能存在较大变化。因此,无法可靠合理地做出预测。#收益法好,但用不了#</p>
</blockquote>
<p>还有一点:</p>
<blockquote>
<p>华为承诺八年内不开发、生产销售与装入引望业务相同或实质性类似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不通过OEM、ODM等模式或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等方式变相从事竞业范围内业务;不通过扶持第三方从事竞业范围内业务。</p>
</blockquote>
<p>如竞业承诺解除,引望估值将会受很大冲击。因此,用收益法估值,只能预估未来8年的收益,还要附加“华为不会减持到5%以下”这个条件。</p>
<p><strong>变数过大,无法用收益法估值的标的,是正宗的风险投资,非常适合孙正义的胃口。</strong></p>
<p>4)可持续性堪忧</p>
<p>最近两年半,深圳引望营收、毛利润、毛利润率等关键数据跳跃式增长,但变现能力的持续性有待时间验证。</p>
<p><strong>深圳引望好比视频网站。</strong></p>
<p>“优爱腾”斥巨资购买/自制内容,形成庞大的版权储备,吸引付费会员。引望斥巨资研发,形成庞大无形资产,赛力斯客户相当于“会员”。</p>
<p>2022年研发费用76.6万、2023年71.8万,2024年H1为34.2万,两年半累计183亿。同期,比亚迪研发费用778亿,是引望的4.25倍。<strong>2024年H1,比亚迪研发费用196亿,是引望的5.75倍。</strong></p>
<p>虽然车BU于2019年才正式成立,但华为着手研发至少要向前推五年。加之车BU是华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才、技术、设施等方方面面可以“借光”、“借力”。</p>
<p>深圳引望被“连根拔起”之后,要自负盈亏、自筹研发费用,2024年研发投入100亿都有难度。</p>
<p>假如优爱腾中的某家,每年只投100亿搞内容、别家投400亿,即使“文艺细胞”再强大,终究会落于下风。</p>
<p>赛力斯争当“大太太”</p>
<p>1)引望股权并非炙手可热</p>
<p>2023年11月25日,华为与长安汽车(<span>000625.SZ</span>)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要点如下:</p>
<blockquote>
<p>第一、新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以上均为车BU业务,具体范围以最终交易文件为准)。</p>
<p>第二、华为将上述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资产、人员注入新公司(仅车BU研发人员就达7000人)。</p>
<p>第三、华为承诺“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p>
<p>第四、长安汽车拟出资获取新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p>
</blockquote>
<p><div align="center"></div></p>
<p>2024年5月7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p>
<blockquote>
<p>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反冒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根据最新项目进展,公司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p>
</blockquote>
<p>2024年8月20日,阿维塔科技(<span>长安汽车持股比例约为39%</span>)与华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向华为购买引望10%股权,交易金额为115亿。</p>
<p>(<span>注:阿维塔是长安汽车参股的企业,前身是2018年7月成立的“长安蔚来”(双方各持50%股权);2020年,李斌卸任董事长;2020年11月,长安汽车公告称将与华为、宁德共同打造高端品牌;2021年5月,更名为阿维塔科技</span>)</p>
<p>根据2023年备忘录,长安汽车最多能够获得深圳引望40%股权。但2024年8月,长安汽车仅通过联营企业阿维塔认购深圳引望10%股权(<span>长安汽车间接持有4%</span>)。</p>
<p><strong>认定投资收益可观,就应直接持股并争取尽可能多的股权。长安汽车的实际行力是——从直接获得40%“降级”为间接持有4%。</strong></p>
<p>2)赛力斯处处表现积极</p>
<p>赛力斯以全资子公司购买引望股权,长安汽车通过持股40%的联营公司</p>
<p>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节说明赛力斯的积极性:</p>
<ul>
<li>引望估值</li>
</ul>
<p>长安汽车只披露购买引望10%股权的对价是115亿(<span>对应估值是1150亿</span>)。定价依据是“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span>中企华字2024第6499号</span>),但未披露任何细节。</p>
<p>赛力斯则披露了由“中京民信(北京)资产估计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全文(<span>京信评报字2024第508号</span>),评估结果是1152.5亿。</p>
<p>两家独立机构,分别对一个千亿级(<span>12位数</span>)标的进行评估,好比张三、李四去数同一头牛有多少根毛。假如结果高度一致就见鬼了。</p>
<p>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各方通过协商,以其中一份评估报告为准,另一份索性不披露,<strong>以免引发物议</strong>。</p>
<ul>
<li>价款支付</li>
</ul>
<p>长安汽车、赛力斯都将分三次支付并分别设置付款先决条件。</p>
<p>赛力斯的先决条件是程序上的,只要华为愿意就不存在问题:</p>
<blockquote>
<p>签约、华为批准,付一笔;</p>
<p>装载基本完成(<span>专利不少于5500件、商标不少于1000件,员工不少于4675名</span>),再付一笔;</p>
<p>业务合作协议签署并生效;完成相关变更登记,付清尾款。</p>
</blockquote>
<ul>
<li>不设业绩补偿</li>
</ul>
<p>赛力斯公布的《购买报告书——重大风险提示》中载明:<strong>交易各方基于市场化商业谈判而未设置业绩补偿。</strong></p>
<p>赛力斯不是不懂业绩补偿——2018年以6.4亿收购“泸州容大”86.37%股权时,卖方承诺2018、2019、2020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000亿、9000万、1.5亿。如果三年净利润总额低于2.6亿,差多少补多少。</p>
<p><strong>长安汽车的公告中则没有这样的风险提示,不排除付款先决条件与引望业绩有关。比如202X年营收XXX亿、净利润XX亿……</strong></p>
<ul>
<li>董事席位</li>
</ul>
<p>长安汽车称,引望董事会由7人组成。由华为提名6位,长安汽车提名1人。</p>
<p>赛力斯称,引望董事会由7人组成。赛力斯有权提名1名董事;引望审计委员会(<span>不设监事会</span>)由5人组成,其中1名由赛力斯汽车担任。</p>
<p><strong>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更加亲密无间;股权与长安汽车一样、董事会席位相同;如果115亿率先全额到位,理应升格“大太太”。</strong></p>
<p><span>*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span></p>
<p><span>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span></p>
<p><span>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本篇是他第958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与他直接沟通~</span></p>
<p>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