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少庄主运着一箱葡萄在,我跟Anjasina随后,Matthrias宽大的超野车在房子间的石板路上穿行,狭窄之处差点划到车身。明艳的欧洲小镇,探寻珍宝的中国姑娘,几份真实,几份梦幻。 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式酒庄,酿酒室面对路面,房子中间放着破碎机与压榨机,靠墙的桌子上摆着试管等测量用具。我对他们位于后部稍低的发酵车间比较感兴趣,似乎是凿出的一个山洞,两边放着的依然是大大小小的不锈钢罐。 他们家的葡萄品质十分优质,压榨出来的果汁甘甜平衡,不过酒入口却是大失所望。 酒液清新的苹果香气十分优雅,酸度清爽泠冽,可是酒体却十分单薄,回味根本就是无,好似一个漂亮的盒子,你本来以为其中盛满宝石,打开却是塑料珠子。 酒庄一共有4个系列的酒,普通的餐酒,Federspiel的Riesling与Gruner Veltliner,半甜的Weissburgunder,品尝起来口感居然都差不多,香气都清新,入口却十分寡淡,平衡感,酒体结构自然是无从说起。 真是可惜! 再次走进酿酒车间,发现原因所在。少庄主刚刚运回来的葡萄已经压榨结束,显然并没有浸皮这个过程,而是破碎后就直接压榨,或许这是原因之一。 《神之水滴》中流浪汉葡萄大师说出了一瓶伟大葡萄酒的“伟大”之处——它必定是:“天地人”的创造,是由上天的眷顾、土地的恩惠,以及人(也就是从种植的悉心照顾,到采摘时的精心呵护,再到酿造过程的用心雕琢)赋予葡萄的尊重,最后所还原出的是风土和人情的完美结合。 可是许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调“天地”的作用,我们追棒“勃艮弟”,赞美这方”风土“,我们膜拜”那帕“,感谢这片谷地,人的影响反而在这此赞美、膜拜之中变得渺小和不存在。 瓦豪这家酒庄的葡萄园位于山顶,面对多瑙河,日照足,葡萄品质高,天与地都有,在“人”的方面却有些欠缺。 其实这并不是我此行品尝到的第一家因为人的原因而受到影响的酒庄。上上周末,我们访问一家Eisenburg的酒庄,也是同样的情况。 一家刚刚成立两三年的酒庄,庄主是个有钱的IT男,向往酒庄生活的浪漫,在Eisenburg购买了一些葡萄田开始酿酒。与这里大多数的酒庄一样,葡萄田是请匈牙利工作管理的,酒庄则由他自己管理。我们参观他的车间,干净,整洁,熟成车间排满昂贵的橡木桶,甚至他还有在别的酒庄少见的水泥发酵罐。 只是酒——我们品尝了他的珍藏白葡萄酒,由三个品种混酿的,据说葡萄的平均成熟度在19KMW,气动压榨十份轻柔,压力约在0.6(Groszer Wein是1.2),法国橡木桶熟成。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的一款酒,可是除了橡木味,什么闻不到,风味不足,酒精味却很浓。 中国人说:天地人和,三者真是缺一不可,没有伟大的土地,种不出优质的葡萄,可是同样没有优秀的酿酒人,我们的酒也会缺少灵韵。 奥地利的酒庄大多都是祖业,父传子,子传子,葡萄园面积基本很少,几公顷,十几公顷,二十多已经算是很大,不具规模,好多酒庄守着祖业,遵巡着祖上的技术,一代复制一代,只有小部分迈出自己的圈子与外面的世界对话。他们会说流利的英语,把自己的传统分享,也把优质的技术带回来,这样的酒庄品质自然是越来越好。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传统的伟大与优秀,可是世界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步,我欣赏那些能够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的酒庄。 不过瓦豪是维也纳的后花园,这里也德国很近,我们一路遇到许多从德国开车过来渡假的人,等他们回去的时候,车里都装满了酒,这些让瓦豪成为一个富庶之地,只要守着这些葡萄园,生活总是无忧无虑,也许是我太过多思,且饮一杯酒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06:04 , Processed in 0.41858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