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 · 科利奖(William B. Coley Award)是肿瘤免疫学届顶级大奖,该奖项于 1975 年设立,以纪念肿瘤免疫治疗先驱威廉 · 科利博士。威廉 · 科利奖由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负责评审,授予在基础免疫和肿瘤免疫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免疫系统、癌症和其他疾病有了深刻的理解,推动了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多种疗法的发展。
利用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不是最近才诞生的新概念。早在 100 多年前,威廉 · 科利医生就曾对癌症患者注射细菌或细菌产物,以求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治疗癌症。一些资料表明,威廉 · 科利在他 40 年的行医生涯里,曾对近 1000 名癌症患者进行过类似的治疗,是当之无愧的癌症免疫治疗先驱。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威廉 · 科利开创的这种免疫疗法概念太过超前,疗效也不够稳定,并未得到重视和推广。

在获得威廉 · 科利奖的科学家中,迄今已有多位获得了诺贝尔奖。2011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Ralph M. Steinman、Jules A. Hoffmann、Bruce A. Beutler 分别于 1998、2003 及 2006 年获得该奖项;James P. Allison 和本庶佑分别于 2005 及 2014 获得威廉 · 科利奖,并于 2018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耶鲁大学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博士,由于在 PD-1/PD-L1 信号通路的卓越贡献于 2014 年获得威廉 · 科利奖;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华人科学家陈志坚博士由于在 cGAS-STING 信号通路的卓越贡献于 2020 年获奖。

邵峰院士因在细胞焦亡(pyroptosis)领域的原创性发现获得 2022 年度威廉 · 科利奖。邵峰实验室 2015 年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 GSDMD 作为炎症性 caspase 底物来执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在近 10 年的研究中,又陆续将这一家族的其它蛋白 GSDME 和 GSDMB 的机制阐明。基于细胞焦亡的免疫激活特性,也开创性的建立了通过细胞焦亡来提高抗肿瘤免疫活性的概念框架。这些工作不仅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生物学概念,同时也深刻的改变了大家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传统认识。
本文来源:生物世界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