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1日,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00周岁生日。为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搜狐视频联合“高山科学经典”、抖音组织一场“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的活动,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专业有趣”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讲述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个人故事。活动将于今晚20:00在搜狐视频APP开播。 除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参与本次直播的嘉宾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永乐,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和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 在这些嘉宾中,有与杨先生有过密切的私交,有与杨先生一起讨论过物理问题,有些是杨先生的追随者,也有些是杨先生的仰慕者……他们将通过个人演讲的方式,分享他们与杨振宁的交际,带大家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杨振宁。 此外,在论坛环节中,嘉宾们将以【我“仰慕”的杨先生与我“认识”的杨先生】为主题,从“‘仰慕’到‘认识’的距离有多远?科学大家与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个人可以做出卓越的科学贡献?”等话题中,更进一步了解杨先生其人其事。 ![]() 搜狐视频持续关注和涉猎包括物理在内的科学知识领域内容,邀请各个科学领域的优秀播主入驻,致力于打造专业的知识直播平台。根据新闻时事热点,输“出银河系探索之旅”“去太空探求真知”等物理专题栏目;结合暑期和开学季等时间节点,打造“好奇一夏探索月球和大海”“奇思妙想开学季”等科学公开课的主题策划。此外,从去年11月起,张朝阳开启物理直播课,凭借独树一帜的硬核直播风格,在开播短时间内便火爆出圈,迅速升级成为头部知识IP,对物理科学知识的科普和传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次“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活动,同样是对物理学的一次科普与传承。物理学构建了我们生存的世界基本理论基石,更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成长轨迹。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向观众传递物理学不仅有深度、广度,更有温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术知识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联。 今晚,锁定搜狐视频,带你走进科学泰斗杨振宁的传奇人生。 附: 杨振宁先生履历 1922年10月1日,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杨振宁出生了。10月1日,才是他真正的生日,也是他的“吉日”。 1954年10月1日,他提出了轰动物理界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论文之一《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而令他获诺奖的《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发表于1956年10月1日。 提到杨振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获诺奖第一人”,但对于杨先生的科学成就,却知之甚少。 2012年,在杨先生90岁生日的时候,清华大学送给了杨先生一个礼物,是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杨先生13项诺奖级成果。 这13项重要贡献分为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四个领域,分别刻在立方体的四个垂直面上: 统计力学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 1957 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杨-巴克斯特方程)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凝聚态物理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2 ODLRO(非对角长程序) 粒子物理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957 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4 CP Nonconservation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场论 1954 Gauge Theory(杨-米尔斯规范理论)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的积分形式) 1975 Fibre Bundle(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对应) 当然,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不止于此,他的其他科学成就还有如下所列: 1947 Quantized Spacetime(量子时空) 1948 Angular Distribution(角分布) 1949 Weak Interactions(弱相互作用普适性) 1949 Fermi-Yang Model(费米-杨模型) 1950 Selection Rule(π0选择定则) 1950 Phase Factors of the Parity Operator(宇称算符相位因子) 1956 G Parity(G宇称) 1957 Two-Component Theory of Neutrino(中微子二分量理论) 1957 Hyperon(超子衰变) 1960 Intermediate Boson(中间玻色子) 1962 ξlimit(ξ极限) 1967 Nonabelian Wu-Yang Monopole(非阿贝尔吴-杨磁单极) 1968 High Energy Scattering(高能散射几何模型) 1970 Charge Quantization(电荷量子化) 1976 Monopole Without Strings(无弦磁单极) 1977 Self-dual Gauge Fields(自对偶规范场) 1978 SU(2) Monopole in 4D Spherical Space(4维球空间上的SU(2)磁单极) 1989 η pairing(η配对) 1990 SO(4) in Hubbard Model(哈伯德模型的SO(4)对称性) 在这些成就中,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了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词中说:“(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2022年,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为: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7 18:32 , Processed in 1.6601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