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刘峰老师和其团队在《财务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负债的意义。我觉得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很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提出三个观点,债务扩张与能力匹配的问题。资本运营与负债的关系,负债与权益之间的关系。 我最近在做环保行业研究,研究了大量的上市公司报表,同样也都面临到上述几个问题。我总结下我的认知,跟刘老师做个呼应。 《财务研究》| 刘峰等:论负债的意义 ![]() 本文6800字,阅读时间18分钟 ![]()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企业的商业本质,让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来判断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以便做出各种战略管理投资等方面的决策。而负债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使用报表的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判断企业价值,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负债的定义 一般而言,负债指未来预期要流出的经济利益,负债一般有到期日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造成的。负债还有一个特征,一般而言不接受亏损,比权益投资更加刚性。但我认为利息并不是负债的一个特征,因为报表上本来就有很多无息负债,尤其是经营占用都是无息负债,这些负债同样是负债,同样需要偿还,但是无息的,并不是时间越长,责任越大。 债务偿还优先等级 实践中,我们要对负债做个有限区分,有些负债是靠信用的刚性的负债,比如债券,这个优先级就比较高,因为信用是连带的。还有一些特殊的债券,一旦违约不仅是公司信用崩盘,还会带动整个体系崩盘,整个区域崩盘。这种刚兑,导致有些债券的风险无法充分释放,无法被有效地衡量。剩下的是银行的带有抵押性质的贷款,再之后是一些类金融产品,比如融资租赁等。 除了这些负债之外,还有一类无息负债,比如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员工的工资,税金。这一类都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负债,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特殊科目,一个是合同负债,这一类负债是要求企业给予一些商品的,当然这些商品可以由企业的存货结转,也可能需要企业购买生产,形成真实的债务。报表上还有些特殊的债务,比如递延收益,这种本质上是会计处理的问题,并不是真实的负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负债大的包括有息负债,无息负债,同时有息负债还有优先等级。我们看到许多上市公司一旦公开债违约了,基本就没救了。因为公开债代表的是公司整体信用,一旦违约很难恢复,所以上市公司都会使用各种手段来保债券的偿付。 银行贷款的违约也很重要,但相对债券具有一定的可协商余地,因为一般银行会展期,虽然单个银行违约也会带来连带违约,但中间还是有个缓冲期的。 企业遇到债务危机一般都是先保债券,再保银行贷款,然后不断地借各种高利贷(各种非标产品),最终违约的顺序,也是高利贷,银行,债券。 企业现金流紧张的时候,推迟供应商款项支付也是常见手段,有的还拖欠员工工资。企业资金流紧张,本质上因为现金流无法偿还到期负债。解决办法就是借更多的负债。如果是短期的紧张,是可以渡过的,长期的就没法过去了。 负债率 我们探讨负债,最多就是要探讨资产负债率,通过这个指标来判断一个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实践中负债率高低是要有比较的。有些企业的负债率很高,也没有啥风险。比如有品牌的快消品,他们可以提前收到客户付款,然后拖延供应商付款,某种意义上可以做到全负债经营。比如联想就可以做到100%负债经营,实际也没有什么风险。星巴克长期账面资不抵债,一样没有啥问题。 负债率跟商业模式密切相关。有些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如果其资产很重,现金流不错,可以覆盖掉利息,问题也不大。如果企业的贷款周期较长,即便长期看资不抵债,短期看也没有经营风险。 负债率高本身不是风险,企业产生风险的核心,一个是资产质量不行,不能有效的对冲债务风险,我们知道债务一般是刚性的,就是我们一般不假设债务减值,但资产是可能减值的。如果一个企业的资产减值幅度超过权益率,企业就有风险了。实际上资产负债率是要给资产打折率,70%就是代表资产打7折还能平衡,负债率越低,容忍的打折率越高。 债务风险除了表内债务之外,一些企业做了一些出表业务。就是看起来是权益投资,实际上进一步放大杠杆。比如用短债借了一笔钱,然后用这笔钱体现为长期投资。实际这笔长期投资又进一步的放了杠杆,进一步的融资了,产生更大的风险,导致负债率更高了,产生了风险。 长短错配风险 还有一种风险就是资产与负债的长短期错配风险,这个是许多企业的核心风险。就是短债长投,然后用短债来偿还短债,一旦出现点行业问题、企业问题,短债还不上,企业就面临崩盘的可能性。处理长期资产的周期较长,可能出现亏损。 短债长投的风险由几个因素构成。一个要有短债长投情况,第二短债无法靠短债偿还,第三个就是长投无法变现。长投无法变现既有市场的原因,也可能是长投的质量很差。 短债无法靠短债偿还,很可能是报表出现了问题。过去许多企业靠投资拉动利润,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拉动一个是靠权益融资,一个是靠债务融资,如果权益融资跟不上的话,就开始利用短债来充当权益投资,加大企业的风险。然后有一天规模到了一定的地步,无法进一步扩张,就是导致收入利润下滑,收入利润下滑然后导致短债不能续贷,最终导致风险。 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风险,本质就是看其杠杆是否合理,是否超越了自身的可控范围,多重杠杆就有问题。我最近研究的几个案例,一个是某地方水务,大量的短债长投,产生重大的风险,需要母公司来救。另一个是一家民营企业,高速发展,也是用了大量的短债进行长投,而且还利用出表业务放了杠杆,最终风险过大,企业出现了重大的债务危机。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企业的负债率,要结合商业模式来看。长期看只要资产贬值率,小于权益资产比率企业就问题不大,亏的是股东的钱。短期看重点要防的是短债长投,防的是短债不能偿还后的风险。 二、关于债务与能力错配的问题 一般我们谈错配主要还是谈长短期债务和长短期资产的错配,主要关注的是短债长投。长债短投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不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当然刘老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管理能力的不足与企业快速扩张形成的错配。企业高速扩张是否具有匹配的管理能力。由于结合了债务问题,我们探讨的事,实际上是债务融资是否加大了这个风险。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企业高速扩张,其资本没有来源于债务,而是不断地稀释股权进行融资,那么这个时候扩张的问题就跟债务无关,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但实践中,任何企业的扩张,都不会仅仅依赖权益资本,实际上应该是权益和负债的一个综合结合。 那么推动企业扩展与能力不匹配的原因,是合理债务造成的么,还是不合理债务造成的?企业高速扩展,能力跟不上的原因,债务资本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呢? 负债推动企业发展 这里面我们要看,高速扩张表面是资产的高速扩张,实际上背后推手是权益和负债的高速扩张。权益一个是来源于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是来源于股东融资。一般股东融资的次数有限,所以许多企业的高速成长,主要来源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另外是不定期的定增。 如果仅仅是依赖这两个因素,我们发现企业扩张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比如要加入其他动力,主要是各种债权融资,才能更有效地扩张。 我们知道企业的负债受到很多限制,尤其银行的有息负债,一个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看资产质量,也就说大部分银行是会给自己留有较大的余地的。一般而言资产的抵押率不会给到60%,可能只有30-50%,实践中资产负债率高于60%,是一些无息负债和短期负债带来的。 也就说我们的长期资产能借到的负债只有5成,而短期负债因为没有资产抵押,借的比例会更低,这就导致了我们实际的有息负债只能做到30%左右。为什么实践中很多企业超过60-70%呢,这里面几个因素,一个是长期资产比重高,一个是有些无息负债甚至是其他应收应付也会大幅提升负债率,使负债率失真。 我们知道报表左右同时增加资产和负债会导致负债率上升。比如应收应付同时增加,其他应收应付同时增加,这些都会导致负债率增加,但因为许多应收应付是匹配的几乎不增加企业的风险。 短债带来风险 那么企业怎样突破权益增长和债务比例限制呢? 一个是扩大企业的短期负债,短期负债实际的波动很大,短期负债主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企业能够利用投资带来更多的盈利能力,就可能借到更多的短期负债。而实践中各种短期负债审核相对也不严格,容易虚增。而且短期负债都有火中取栗的思维,因为时间短,就以为风险小,所以短债很容易超标,这些短债包括短期借款,融资租赁,以及一些短融超短融。我看到许多企业的发行30天的超短融,成本很高,实际上资产结构很不合理的。 负债率的问题有棘轮效应,就是负债率会螺旋上升,直到毁灭。优秀的企业可以不断调整,但一般企业一旦调整,就要吃大亏,只要咬着牙,往上做,最终万劫不复。 隐性负债掩饰风险 实践中还有几种融资,值得警惕,一个就是特殊权益类融资,这种融资表面上看是权益,实际隐含的而是负债属性。现代企业,这个股权债权的属性比较复杂了。 比如少数股东权益,一般而言这是权益,但实践中,少数股东也不傻,之所以愿意投资,一种可能是项目风险小,回报率稳定。比如一个公司利润大幅度下滑,而少数股东权益收益没有同比下滑,说明这个公司的主要风险是控股股东承担。还有一种小股东之所以愿意投资,可能上市公司做了一些别的利益让渡,这种长期利益的让渡,本质上就是一种利息行为。比如投资当地某个工程,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看起来是权益投资,实际上项目上政府已经获利,企业长期看要逐步偿还,本质上也有债务属性。 还有就是永续债,优先股,这些都是拿利息的,不需要偿还而已。也有隐含着一些偿还条款,不那么明显。这种产品都属于股债结合的产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评判企业的债务结构的时候,要综合判断的。不是简单只看负债,也要把权益中的负债综合考虑进来。 可转债表面是债务,实际上很可能也是债务,但有时候企业容易忽略这个风险,实际上到期日近了,股价上不去,就是真的负债了,企业要提前准备。 资本市场还有一些优先劣后基金,对赌的业绩承诺,以及各种体外担保,这些都是增加企业隐形负债的重要手段。对于政府而言,一些承诺出资也是负债的一种。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表面资产负债率很低,但有一个项目建设到一半,还需要再投资几个亿,这算不算是负债。承诺到期投资,如果不投资,就会出现问题,这种显然就是一种负债,但在报表上难以计量。如果一个公司有大量的这种不可撤销的承诺,或者实际上不可撤销的承诺,这些对负债率,财务风险都有重大的影响。 投资能力与负债的相关性 我们看到企业的融资手段,多种多样,但如果不能真正的权益融资,长短期债务匹配不合理,就会不断地增加风险。而各种增加风险获得来的资金,是对投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这部分资金的成本很高,企业必须去做高风险投资,实际上就加大了企业风险,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多余的融资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我们要辩证的看,如果企业确实有好项目,也具备能力,那么是否要多进行融资呢?当然这个假设很可能是伪命题,在企业投资能力无限的情况下,只要融资成本合理,短期风险可控,就是要多融资,使用各种手段进行融资。从这个角度看,各种融资手段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足够的投资能力。OFO的错配,并不是因为他的风险投资基金具有债权属性才导致的错配,跟是不是债权没有关系。一旦破产了,债权也会变成股权。 刘老师也提到了投资能力建设问题,这个是个系统性问题,一般而言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时间,这个时间不一定是企业的时间,也可能是团队时间。当年马云找了蔡宠信,就大幅地降低了自己积累的时间,因为他用了别人的时间。我看许多房地产企业不断做大,一个是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关,一个也是不断地挖掘各种人才,匹配自己的投资能力。 我总体上觉得企业的投资能力不行,不能跟融资能力太强而挂钩。并不是因为企业的融资能力太强,导致了投资能力不足。当然融资能力过快,会客观地造成投资能力跟不上。刘峰老师用了一个错配的表述,这个错配应该是指企业投资管控能力与其拥有的资源不匹配造成的。而其资源来源于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的各种融资。 融资过快是两方面造成的,一个是企业,一个是投资机构,银行。他们共同推动企业的资金,间接导致了企业的投资能力跟自身资源不匹配。能力与资源的不匹配是存在的,跟债务融资也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简单的线性关系,相关度也不是那么高。 三、资本运作与市值管理 资本运作或是资本运营这个词很热门,但确实没有什么理论研究。我之前看过几本讲所谓资本运作的书,但也都零零散散,显然其理论依据不足。但资本运作确实是实践中问题,常见的问题,并不因为理论没有,就不存在。我前几年应聘了一家大型国企的副总经理,分管的就是资本运营。 资本运作的概念 一般而言资本运作是指公司利用资本推动企业的发展。这里面就包括融资,投资,而融资投资就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商业模式,自身情况进行。 所以我一直把资本运作定位为企业的投融资行为,通过资本,不是企业自身经营来带动公司发展。我们可以用投融资来替代资本运作,这个就是国内国外都有的。而国内单独用资本运作这个词,一个强调资本,一个强调运作。运作这个词有操纵的嫌疑,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 当然有人叫资本运营,我作为分管资本运营的副总,工作就是从事主业内生发展之外的事。我觉得这个词还是比较贴合的,既然实践中有了,怎么命名应该没有那么重要。 资本运作一个是投资,一个是融资。融资并不是简单的意义的银行贷款,更多的是发行债券这些,或者是股权定增,股权激励,以及一系列跟股价相关的操作。这个定义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没有看到什么理论性支持,但符合实际中的真实情况。一般而言资本运作是由企业,中介机构,投资者共同构成,推动的。资本运作本质上讲,是企业经营的一个辅助工具,但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其工具作用放大了。导致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投资者,中介机构都不成熟,因此波动性就很大,就有很多放大效应,许多人想利用这个进行做大,就产生了所谓的资本运营。 一个企业不用资本好像也不行,企业大了,总是要碰到投融资的事。但一个企业不过度使用投融资一定是可行的,也是持续的。 市值管理 资本运营还有个概念,就是买卖投资赚差价。包括推高股价,进行再融资,质押股份等,这些炒股的行为也包含在资本运作里了。炒股本来就是零和博弈,不创造什么价值,有些学术上说资本不创造价值可能是这个意思。一家上市公司正常发展,我5块钱买了股票,8块钱卖了,好像确实没创造什么价值。当然你可以说促进了流动性,但这个意义还是比较小的。 因为定增,出让老股,发行可转债,股权激励等都跟股价有关,因此操作股价又称市值管理也出现在资本运营的概念之中。 所谓市值管理,一般意义应该是让企业的价值跟市值相匹配。而国内的许多简单理解,就是把股价炒上去,炒作的办法也很简单,直接买卖股票,这个不但违法,效果还不佳。 尤其企业,市值管理的形式上开始做得高级些,做各种宣传,推广,蹭概念。还有的大股东增持,高管增持,公司回购等,目的都是把股价做上去,但实践中效果并没有多好。可能一段时间,早期的时候有效果,现在基本没啥效果,资本市场回归到本源了。 如何看待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上各种运作发挥一定的价值,但中国资本市场确实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如果我们做好投资工作,使用多种融资工具,把握住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把这个定义为资本和运作,我觉得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单纯负债能不能增加企业价值*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人会单纯增加负债。一定是合理的负债增加企业价值。这个在学术界也有研究,企业不能极限放杠杆,一般而言,适度杠杆是有好处的。 *负债本身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这也是个伪命题,如同权益本身也不能增加企业价值一样,如果资产本身不能增加企业价值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靶子。 刘峰老师提到*资本运营,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缺乏学理依据的伪概念,它与SWOT分析一样,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术语,被商业机构包装后,成为市场推广的手段。这需要我们反思。* 我个人的观点是,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个伪概念,是实践中的一种有效总结和归纳,当然存在被误解和过度使用的问题。我们实践中用到一些东西,相互的能够理解,就有价值。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使用资本运营,而不是他是不是伪概念。 总结 刘峰老师这篇文章很具有现实意义,会计这个东西由简入繁,同时也要由繁入简,最终从理论研究回归到实践应用中。凡是能够提出实践中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值得支持和赞扬的。 结合我个人实践和研究,我有以下三个观点,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负债本身是个会计定义。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各种负债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然后更好地理解负债率的含义,构建自己心中的财务风险模型,合理的用资金推动企业成长,创造价值。 二、能力跟规模的错配是存在。是高速发展企业碰到的最常见问题,一定要提高警惕。企业一方面要提高能力,一方面也要控制融资额度。但总体上看,融资不是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盲目投资以及管控失败才是。融资只是间接造成了影响。 三、资本运作是实践中对投融资的一种通俗叫法。资本运作并不是一个伪概念,是实践中的一种有效总结和归纳。因为现实中存在被错误和过度使用的问题,就必然会引起妖魔化,这也是我们认知成长的一部分。学者提出这个观点,本身就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全文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03:13 , Processed in 1.0738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