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省级两会密集召开,稳增长成为年度首要任务,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头戏”之一,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成为布局热点。 一、政策速递 1.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们一定会努力实现3060目标 1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并发表致辞。刘鹤表示,关于3060目标,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刘鹤表示,碳中和是中国的国际义务,也是中国内生性的要求。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中国必须做。中国人多地少、初级产品供应需要国际交换,又有大量庞大制造业,且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全面改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绿色的发展模式。 零碳解读:“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当坦诚面对分裂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倡正和博弈,找到有可能扩大合作的共同点,探求扩大合作的有效机制,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刘鹤说。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2.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多部门协调,加快提升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水平 1月13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召开清洁生产促进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联络员会议,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十几个部门有关司局参加会议。会议强调,清洁生产是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制度设计,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清洁生产推行工作。强化组织实施,加快提升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水平,加强能力建设。 零碳解读:清洁生产是全国一盘棋下的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强化部门协调十分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推行清洁生产作出部署。 3.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零碳解读: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以下统称光储端信)等领域。能源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 4.《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21年底,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零碳解读:中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5.生态环境部: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 生态环境部1月17日上午举行例行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的特点。首先是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PM2.5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9微克,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浓度首次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以内。其次是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第三是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零碳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6.国家能源局:2022年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8.1% 1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2022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68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25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核电677亿元,同比增长25.7%。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 零碳解读: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创历年新高,带动风电、光伏合计新增装机刷新历史新高。在双碳指引下,我国新能源发电正处于快速的上升通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发电、输电、用电的协调发展。 7.填补能源缺口,德国“多管齐下”,启用首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 德国面临巨大能源缺口,正在寻求通过开拓进口渠道和共享天然气等方式应对。据德新社报道,德国-挪威商会17日援引挪威外贸差额数据宣布,挪威现在对德国的出口大大超过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出口,其中天然气是主要出口产品。报道称,德国2022年从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口了价值约7260亿克朗(约合630亿美元)的商品。与上一年相比,这相当于翻了一番多。仅挪威对德国供应的天然气就占到6210亿克朗。此外,2022年末,德国启用首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除了单纯的进口,德国还计划采取与周边国家共享天然气模式。(参考消息) 零碳解读:天然气占据德国能源消耗约四分之一,而德国所用天然气95%依赖进口。德国此前主要通过管道设施直接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现在不得不寻求其他油气来源。因此,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正在面临能源安全与新能源发展的双重考验。 二、专题碳讨 地方“两会”中的绿色低碳 随着全国地方“两会”的相继召开,新的发展局面正在缓缓打开。与以往相比,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绿色低碳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并以专题篇章进行描述。本期专题碳讨,我们将走进一些地方,从各地的绿色低碳期待中,感受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1.北京: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 五年来,北京稳步推进碳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全市污水处理率从92.4%提高到97%,国家和市级考核劣五类断面全面消除,五大河流全部贯通入海,密云水库蓄水量创下历史新高,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7年累计回升10.1米,用水效率保持全国领先。五年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2023年将继续狠抓污染防治不放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着力建设公园城市。加强装备、电子、汽车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旧数据中心,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大低碳试点示范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气候友好型的园区、社区、校园等。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完善碳普惠激励机制,将机动车油换电等低碳出行情景纳入碳普惠激励范围。 此外,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50处,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城市绿地200公顷,新建朝平、回龙观和天通苑、未来科学城等10处郊野公园,推进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2.天津:加快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低碳试点示范建设 五年来,“双碳”工作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PM2.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每立方米、五年下降4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3.2%,均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市容环境整洁靓丽。 接下来,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提升“871”重大生态工程“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努力打造“一环十一园”植物园链,着力将天津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生态城市。2023年,将加快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新增地热供热能力900万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6%。 3.河北: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过去的五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40.6%,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42.1个百分点,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33.1亿立方米、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33%提高到35.6%,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单位GDP能耗下降22%,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今后五年,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厚植现代化建设鲜明底色。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4.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 五年来,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4.5%,重污染天数减少85%,PM2.5年均浓度降低30.9%,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汾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 未来五年的目标:能源革命成效明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 到2030年基本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强化“双碳”牵引,加快建设美丽山西。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5.广东: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年来,累计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城镇污水管网新增4.53万公里,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高质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130万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10万亩、绿地面积51.53万公顷,珠三角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群。 今后五年,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广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6.浙江: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 过去五年,白鹤滩输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双极投运,开工建设16个清洁火电、核电、风电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装机容量1987万千瓦。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9.3%,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7.6%,城乡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60%,森林覆盖率达61.3%,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 今后五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推进电源、电网、储能、天然气管网等现代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87个,完成能源领域投资6000亿元以上。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3%。 7.云南:加快建设碳资源池,推进碳汇项目开发 这五年,“湖泊革命”攻坚战全面打响,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步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2022年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前列。 未来五年,加快建设碳资源池,推进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推进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结果应用,支持普洱、澄江、屏边、水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8.内蒙古: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过去五年,全面完成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累计造林3700多万亩、种草1.2亿多亩、防沙治沙5400多万亩、均居全国第一,创建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未来五年,将把传统燃煤电厂转为新型绿色智慧电厂。提高煤炭弹性产能和应急保供能力,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力度,推动非煤矿产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全力推动新能源加快开发和全产业链建设。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并网装机2500万千瓦以上。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电替代、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9.安徽: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2022年,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 未来五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以上。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森林覆盖率达31.2%,湿地保护率达57%。 2023刚开年,各省级政府便进入了“两会”时间。 每年年初集中举行的省级地方两会,是观察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相较全国两会,地方两会既体现中央政策导向,又基于地方现实情况给出政策目标。 截止1月18日,全国31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均已召开2023年两会,各地纷纷对新一年工作进行部署,提出GDP 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目标并陆续敲定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 在地方两会中,各地均将将稳增长列为年度任务,超半数省市将稳增长列在任务之首。作为今年稳增长政策的主要抓手,多地明确提及要扩大有效投资,并且适度超前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地方全力稳经济、拼经济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支撑,也通过“着力稳产保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大型风光基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高频关键词被多个省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透过这些“出镜率”较高的话题和热词,今年的地方两会透露出了哪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信号?为何很多地方都把新能源建设作为稳增长的突破口?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 图说:聚焦2023地方两会 来源:中国证券网 01 重大项目: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引导 从“头号任务”来看,地方政府更加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中西部地区如山西、云南、广西等地重点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重庆、陕西、贵州等更多聚焦扩大内需、释放需求等;东部地区中,上海、广东等地多重视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区域协同发展等。 ![]() 图说:2023 年部分地区重点经济任务 来源:各地政府网站、国金证券研究所 从重大项目的体量来看,2023 年重大项目投资额较2022 年出现提升,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10 省重大项目投资额较2022 年增长1.67 万亿,重大项目对经济增长仍能起到托底作用。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从重大项目领域上看,2023 年各地政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引导,既为传统经济赋能增效,也为未来经济发展蓄能增力。 从重大项目关注方向来看,2023 年会更加注重项目“亩均”效益和国家安全领域,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二十大明确指出,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未来将更关注高质量发展。 ![]() 图说:部分省市重大项目梳理 来源:各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 浙商证券研究所 02 绿色低碳发展如何谋新篇? 纵览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着力稳产保供”、“绿色低碳转型”、“落实落细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语高频率出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仍是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多地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敲定2023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其中,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主要关注点,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成为布局热点。以下梳理几个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相关内容。 1/ 上海: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碳中和”再次成为亮点。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图说:上海市长龚正在市人代会闭幕会上讲话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450项。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 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 浙江:未来5年推进现代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87个,完成能源领域投资6000亿元 如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是浙江省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期间,绿色低碳发展依旧是被重点聚焦和热烈讨论和的主题之一。 ![]() 图说: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开幕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美丽浙江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设为2023年发展目标和重要工作之一,将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浙江将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 加强绿色电源项目建设,新增并网清洁煤电装机200万千瓦、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 加强省外清洁电力入浙项目建设,全容量投产白鹤滩输浙特高压直流工程,争取核准开工甘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工程。 加强LNG接收站和油气管网建设,新增接收能力300万吨/年以上,提升国家天然气干线下载能力30亿方以上。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确保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26微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于92%,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高于94%。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未来5年,“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要求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供应安全可靠、企业用能成本稳中有降,推进电源、电网、储能、天然气管网等现代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87个,完成能源领域投资6000亿元。 到2027年电力总装机1.68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3%;天然气国家干线下载能力达到350亿方左右;LNG接收中转能力达到4000万吨/年左右。 此外,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将“清洁能源保供”作为九大投资领域之一。浙江省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指出,要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三年行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施省重大项目87个,5年计划投资6206亿元。 其中,清洁电源安排省重大项目60个,5年计划投资3732亿元;电网安排省重大项目4个,5年计划投资1820亿元;油气管线安排省重大项目9个,5年计划投资325亿元;LNG接收站安排省重大项目6个,5年计划投资247亿元;石油储运安排省重大项目8个,5年计划投资82亿元。 3/ 吉林:大力推进能源产业“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1月15日上午,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长春开幕。会上,省长韩俊作工作报告。 ![]() 图说:吉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来源:人民网 吉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吉林省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陆上风光三峡”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增长50%,超过以往十年所增总和,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加快推进。启动实施“氢动吉林”行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2023年,吉林省将大力推进能源产业“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清洁型电源、友好型电网、灵活型负荷、主动型储能”为主体的吉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动“多能互补”模式发展。“大电网”工程着力谋划吉林电网“四横四纵”主网架构,构建辐射东西方向的坚强电网,提升东西互济和新能源送出能力。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吸引用电大户落户吉林。“氢动吉林”行动重点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国电投氢能产研基地建设,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推广城市公交、环卫等氢能车应用。加快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等。 关于“双碳”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吉林省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持续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重点区域散煤治理。 4/ 山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月12日上午,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开幕。省长金湘军作政府工作报告。 ![]() 图说:山西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来源:人民网 山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山西省要实现能源革命成效明显的目标,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构建,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煤层气产供储运能力明显提升,在落实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 山西省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对外合作,加快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山西省将加快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加快煤炭先进产能释放,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3.65亿吨。做好电煤稳价保供。积极布局先进环保高效煤电机组,稳妥推进煤电项目“上大压小”,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600万千瓦。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加快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支持朔州市抓好煤新一体化及煤化一体化,推动煤制高端化学品、煤制高端碳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促进煤炭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新能源方面,建设风电光伏五大基地,支持大同市抓好风光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力争开工5个以上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2座新能源汇集站建设,发展移动储能。扎实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开展虚拟电厂试点示范。 双碳转向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山西省将深入实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行动,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有序开展碳达峰山西行动。科学控制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加快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进太原、长治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加快太原、临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建设,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碳汇增量,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5/ 内蒙: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 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开幕。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作政府工作报告。 ![]() 图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来源:内蒙古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内蒙古要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全力推动传统能源和煤基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把淘汰落后机组转为应急和调峰机组,把传统燃煤电厂转为新型绿色智慧电厂 全力推动新能源加快开发和全产业链建设。现阶段新能源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风口”,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全产业链思维,一手抓新能源开发建设,一手抓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并网装机2500万千瓦以上,建成拓展场景应用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集中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和呼包鄂通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除了上述代表性省市,多地明确把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2023年工作重点。 新疆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 甘肃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云南表示,要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力争产值三年翻三番。 贵州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00%以上、总量突破1000亿元。 同时,氢能及燃料也被多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点名”。例如,重庆提出,要共建成渝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安徽提出,要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辽宁提出,要建设北方重要氢能产业基地。山东提出,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力度,整合锂电、动力系统、整车制造等资源,尽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此外,各地也将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从具体举措来看,除了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外,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头戏”之一。例如,天津市提出,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创建30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单位;河北省提出,抓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湖南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地方两会为各地擘画了新一年的发展蓝图,释放了更强的绿色发展信号。期待在新的一年中,各地绿色发展取得新成绩,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11:12 , Processed in 0.91327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