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2023 年的上海车展,对中国汽车行业有多重要,已经不用赘言。记忆中从业以来,还没有一次车展,让车企、行业供应商、媒体都那么雀跃,而且还是全球维度的。
市场越淡,越要做出声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车市迎来低迷开局,1-3 月车市总销量 606 万辆,累计下降 6.8%,结果证明由特斯拉带起、各方响应的降价浪潮,没赚多少吆喝更没赚多少钱,但如果没有新能源车的 " 救市 ",大市跌得更惨。所以多少人期待这次新能源担大旗的上海车展,能成为车市由淡转旺的转折点。

于是," 上海车展把燃油车逼到墙角 " 的话题冲上了热搜,若与 2022 年新能源渗透率提早三年超过发展拐点(20%)的大背景一起对照,属于中国汽车时代来了,那些海外车企迫切要想了解中国智能电动车,像不像当年跑遍国外车展 " 偷师 " 的我们?
" 这个行业最过瘾的三年正式开始了!2023-2025 年是智能电动车的三年淘汰赛 ",这是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车展前夜发的微博,每次读到每次都兴奋。

第一问:合资真的过气了么?
" 合资落后过气 " 的论调,伴随燃油车失势又被翻出来了。而且理论很足,宏观背景去年比亚迪超过南北大众销量登顶,是 40 多年来中国自主品牌首次凌驾于合资品牌;细分市场上,合资执掌的各级燃油车,逐渐被自主 / 新势力 " 油电同价 " 的车海战术打到翻不了身,而那么多家合资品牌,至今又没真正推出能打的爆款车型和技术。
不过,现在说来为时过早,就正如李想在说淘汰赛时,不忘了补充一句 " 技术、产品、交付三大综合能力往死里卷,木桶理论,缺一不可。" 这几年急速电动化转型,合资、自主的边界是模糊不少,但由此小看合资反攻蕴藏的实力,大可不必,更何况后者从灵魂上、身体上、行动上觉醒过来了。
在上海车展前上市的别克 Electra E5,就透露出合资 " 想拼敢拼有实力拼 " 的精气神。20.89-27.89 万元打出了与自家尺寸相仿昂科威 PLUS" 油电同价 " 旗号;而一向被人吐槽在纯电领域没多少建树的 " 两田 ",这次一共带来 4 台纯电新概念车,都是全新纯电动专属架构的新车,量产版本明后年就会上市。

没错,以规模化换利润,是目前很多合资车企 " 油转电 " 走的路线,细数南北大众 ID. 入华的两年,销量是不及预期的 20 万辆目标(2022 年),但全年交付 14.3 万辆,比 2021 年增长超过一倍,去年下半年的增速尤其迅捷,没有爆款但销量稳中有升。多少渠道在抱怨卖电动车亏钱,丰田、大众、日产宁可继续牺牲利益,也主动加入年头的降价潮,关键是他们还有打持久战的资本。

无疑,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先机已被自主、新势力抢去了,后者也成功用新能源的契机,彻底抹平与合资品牌存在几十年的差距。合资用了两到三年时间、用了不少占有率为代价,想明白了这一点。剩下就看合资如何跟以往的燃油车进行切割,如何平衡经销商利益和用户价值。据说,丰田内部已愿意接受 " 与自主品牌一样的价格 " 底线,那么按中国市场的活法,只有 " 撸起袖子加油干 " 了。
第二问:" 二八定律 " 还在吗?
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在新能源加速转型下,头部车企的影响力会被市场聚焦和放大,两成的头部车型,贡献八成的市占率,而二线以下车企的声浪和销量,将被进一步腐蚀和截流。正如本次车展,广汽丰田高调打出的 " 今后品牌没有合资自主之分,只有强势弱势之别 ",太对了,市场收缩,恒者恒强。

本来最有资格 " 吹牛皮 " 的合资、豪华品牌保持了冷静和克制,在 " 生死边缘 " 的新势力,反而每出一个产品,就要隔空吆喝吹牛一下,搏一个免费的热搜最好。市场暂时被 " 蔚小理零哪问 " 等新势力眼花缭乱的新品镇住了,但不代表生存危机不存在,尤其是对照一季度的交付成绩单,理想才刚 2 万辆出头,1 万辆以上的也只有蔚来和哪吒,新势力这场生存战能打多久,那些 " 超过雷克萨斯年销量 " 的响亮目标还能实现吗?其实大家心中根本没数。

车厘子观察
电气化正式打开消费者心智
从上海车展回来,被朋友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去宝马 MINI 展台吃雪糕了吗?给我推荐几台新能源新车?
早些年,老百姓对电气化车型的启蒙离不开特斯拉,现在买车换车时,主动考虑、主动选择用电车替代油车,离不开比亚迪和蔚小理的观念引导和技术教育,所以这两年,新能源市场在成倍增长,他们也尝到了第一波红利。

所以一贯低调的豪门,直到今天才暗呛一句," 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 "。那种宣战意味甚浓:" 以前没当你是对手,是我不对,从今天起大家竞争吧。"
who laugh last,laugh best.
还是那句老话," 油转电 " 不是场百米冲刺,而是耐力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