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我们亲历了“全民考研”的热浪:2014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172万,到2023年已冲到474万,几乎翻了三倍。
然而风口一旦过去,转折来得很快。 2024年考研人数掉到438万,今年更是锐减至388万,一口气少了50万。 那个“学历永远保值”的神话,开始动摇。 为什么考研突然冷了?第一,考得上难,读得下去更难。 别看人数降了,国家线和复试线却连年上涨,录取比例依旧紧张。 对很多人来说,这不再是“机会”,而更像是一场淘汰赛。 即便上岸,研究生阶段也并非“舒适区”,自主学习、科研压力,让不少习惯了课堂输入的学生频频“劝退”。 第二,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扩招后的专硕学费水涨船高,动辄多出几万,学制也越来越长。 三年下来算上生活成本,不是一笔小钱。 但现实很打脸:2024年,硕博就业率首次被本科生反超。 硕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44.4%,低于本科生的45.4%,还远低于专科的56.6%。
换句话说,学历更高,不代表更受市场欢迎。企业算的是性价比,能干活、成本低,比一纸学历更有吸引力。 第三,学历不再等于“翻身”。 很多人读研,是为了谋个更稳定的编制岗位。 但现实是,考公考编的热度正在盖过考研。 2024年国考过审人数超341万,各省联考更是累计530万。 教师编制岗位报名11年翻了50多倍。相比一年一试的考研,考公、考编机会更多,投入产出比也更高。 教育与市场的错位硕博扎堆,企业却喊“招不到合适的人”。 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培养体系仍然偏理论、偏论文,而市场需要的是上手快、能解决问题的实操型人才。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硕士干本科的活,本科干专科的活”,学历倒挂成了常态。 事实上,很多博士最终还是去了高校,硕士则被用作“敲门砖”,目标依旧是进编制。 教育对编制适配,却没对产业适配。
改变已经开始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出台了新学位法,允许用专业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答辩,试图让研究生培养更接地气。 各地也在调整专业结构—— - 东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科技;
- 中部:装备制造、新材料;
- 西部:生态保护、现代农业;
并通过“产业学院”让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放眼海外,这类探索早有成功案例:德国双元制把学生直接送进企业实训;美国社区学院根据地方经济随时调整专业;日本则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战能力。 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育必须与产业同频 真正的拐点,不在人数,而在观念考研人数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上进”,而是看清了学历泡沫后的理性选择。 靠学历翻身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未来能带来真正竞争力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能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