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科也能保研?据报道,南京农业大学今年放宽了保研成绩要求,在《2026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方案》中允许必修课不及格记录不超过一门,且参加推免时经补考或重修已通过课程考核。
挂科也能保研,南京农业大学并非第一个“吃螃蟹”。此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高校也有类似规定。
部分高校“不约而同”地调整保研细则,放宽保研限制,传递明确信息:给广大有志于读研的学子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在以往,保研实行“一科否决制”,必修课必须全部合格,否则就被排除保研资格。很多时候,某一科挂掉,并非不努力,而是由各种意外因素造成。因意外挂科而被剥夺保研资格,显失公平。给学生一次“失误”机会,更是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这种善意将激励他们更加珍惜机会,在读研路上展现足够的爆发力和创造力。
改变一刀切做法,将那些曾有偶尔失误但后续表现优异的学生纳入保研资格,不仅体现了包容的育人理念,也回归了教育教学规律。对于保研生来说,学业评价,不能只看一时的静态结果,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轨迹与成长潜力。毕竟,保研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所差别。如果有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但曾挂过科,因此被拒之门外,无疑令人遗憾。
古人云:“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挂科也能保研,不仅是破格,更体现了一种立的理念。从实践看,保研实行“一科否决制”并不可取,这种“格”该破。这种破格,恰恰体现了对育人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人才的珍惜。如果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更健全,及时破格不正是应有之义吗?
从深层次看,这种破格也呼唤进一步完善更科学、包容的保研评价体系。当前,一些高校的保研规定都过于僵化,且陷入过于功利化窠臼。比如唯绩点论,迫使学生不得不刷“水课”。再比如错配问题,一些被成功保研的学生,并无真正兴趣从事研究工作,只为延缓就业。由此言之,对保研机制有破有立,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回归保研本义。
还要看到,打破“一科否决制”,纠偏“挂科即淘汰”,并不是简单降低门槛。一定程度上说,挂科也能保研,意味着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更多了,竞争也更激烈了,那些有硬核能力、在学业上展现足够研究水平的优秀学生,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得偿所愿。优化保研规则,对挂科从“零容忍”升级到“有限容错”,这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应有更多高校跟进。具体来说,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让保研规则更科学。归根结底,健全评价体系,从单一分数导向转向关注学生长期学术潜力与综合素养。
当然,无论怎么调整、如何优化,确保公平是底线,堵住漏洞是关键。从本质上说,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土壤,而非简单筛选的机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筛选完美,而在于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并助其茁壮成长。坚守公平,坚持透明的执行细则与高效的多维监督,才能彰显改革初心,回归教育本真。
现代快报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