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25级新生报到的日子,上午9点左右,经济与管理学部迎来了一位特殊新生——46岁的田运良。作为非全日制金融专硕新生,他经历了3年艰苦备考,终于以超过今年国家线20分的成绩成功“上岸”。 田运良的考研之路始于2022年,当时他的女儿刚上高中。“孩子当时成绩差强人意,我想带着她一块学习,如果能考上最好,考不上也能给她鼓鼓劲,做个榜样。” 其实,田运良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2000年,他从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直到2021年才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大专毕业证。“我复习考研基本上是零基础,英语、高等数学都没学过。” 第一年考研,他的成绩低于录取分数线70多分;第二年则差了17分;直到第三年,他才以343分的成绩成功上岸。“今年金融专硕国家线是323分,我的成绩超了20分。” 对于田运良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英语学习。“英语20多年没有学过,刚买来单词书时,里面99%的单词都不认识。”他从每天背三四个单词开始,到3年后每天能复习三四百个单词。 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晨5:10起床,5:30-7:30学习,白天工作,中午休息时也要拿出英语书来背背单词,晚上7:00-11:30雷打不动地复习,睡觉前还要回想一下早晨背过的单词,第二天早晨再复习一遍。 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带来了回报:他第一年英语二考了50分,今年考了62分。“这个成绩可能看起来依旧不算高,但对我一个零基础、记忆力日渐衰退的中年人来说,我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田运良说。 高等数学是他备战考研路上的又一个“拦路虎”,由于没有基础,他只能用“笨办法”,将教材上的定义、公式、定理和例题都背下来。但因为没有老师讲解,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不会触类旁通,遇到题目仍然不会做。这时,他就像“修车”一样,把所有关于这个题的知识点当作零件全部摊开,再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经过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大量练习,第三次考研高数考取86分。“去年我做了一万多道题,我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没有遗憾了。” 在专业课上,田运良则取得了优异成绩。第二战时他就考了145分(满分150分),今年考了142分。他每天复习五六个小时,放弃了大量社交活动,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上。这种执着源于多年来提升学历的夙愿,“中专毕业后我就有心要提升学历,但条件不允许,所以就埋着一颗要深造的心。” 刚查到成绩时的感觉,田运良现在都记忆犹新,“当时看到分数比去年录取线还高,觉得今年应该差不多了,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当听到女儿由衷地赞叹“爸爸,你太伟大了”时,田运良不禁流下眼泪。 田运良特别强调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对爱人说,这里有她80%的功劳,如果不是她为我做好早饭,承担家务,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回顾备考历程,田运良认为成功不是某个瞬间的突破,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备考过程中,他也经历了无数次崩溃和自我怀疑。但他没有退缩,“因为后面有孩子跟着,一开始就说陪着孩子读书,我不能自己先跑了。” 田运良说,自己非常羡慕年轻学子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资源和青春。“知识可能会过时,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会过时。”他鼓励年轻人要大胆尝试,无论是考研、工作还是创业,没有哪条路是唯一正确的。“只要选中了这条路,就要带着思考和韧性走下去。”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曹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