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玩车教授 Author 玩车教授
自从 2018 年国内汽车市场首次迎来负增长以后,一个新常态的阶段已然在开启。
一方面传统弱势品牌开始被淘汰出清,另一方面则是大批中国新势力品牌蜂拥而至,后者在填补退出品牌的位置之余,还带来了新一轮的市场内卷。
这时对于国外品牌来说,还要不要积极拥抱中国市场,这已经是一道需要认真思考的难题。
要不要用市场换技术?

在大环境欠缺景气的情况下,同期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的一并到来,又为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反之于国外品牌来说,除了在前几年深受 " 排气门 " 影响、需要激烈改革的大众愿意跟进投身电动化以外,其它品牌对此并无积极响应。
所以直到现时,我们对于大多数国外品牌智能电动化进程的评价,普遍都认为是 " 落后 "。

事实上从近段时间来看,业内就出现了多个大动作。


大众中国董事长兼 CEO 贝瑞德对此表示," 这是大众进入中国市场 40 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 "。
此外他还强调,中国在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超出了大众的预期,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此与中国相比拟。

其中该中心是宝马集团全球第三家,以及德国之外第一家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


可见国产 MINI 电动汽车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其中基于 e-TNGA 平台、由丰田和比亚迪共同研发的一汽丰田 bZ3 已正式发布,新车定位中型车级别,有着和 bZ4X 类似的犀利外观,并且还坐拥更长的 2880mm 轴距。


如果说广汽丰田 bZ4X 作为现时合资品牌唯一起售价低于 20 万的纯电中型 SUV,大家都还觉得贵的话,那么在比亚迪的支持下,一汽丰田 bZ3 或许会在售价方面带来更多惊喜。
这有可能是丰田打开国内电动车市场的敲门砖。


那么时至今日,从丰田和比亚迪的合资、大众和地平线的联手,以及宝马和长城合资生产 MINI 等做法来看,已然轮到了国外品牌需要靠 " 市场换技术 " 来获取新的增长动能了。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要不要中国市场

在铃木和雷诺早早退出中国以后,马自达也在两年前公开宣布未来将以发展美国市场为首,至于国内新车计划则迟迟未有消息,另外三菱和韩系车在新能源布局方面亦看不到有太多新的动作。

另外在不久前 Stellantis 集团宣布 Jeep 退出国内合资公司,改为回归进口业务之后,近来其 CEO 唐唯实再度发声,他表示正考虑为标致和雪铁龙在中国实施 " 轻资产 " 战略。
" 如果我们推进现在采取的战略,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在中国设厂。" 他表示。

其中这里面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包含了中国市场的全球业务版图,另一个则是排除了中国市场在外的国际业务构成。

其中影响该决定的关键变量,离不开对发展机会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

那么看到今年国内新能源车上险量统计,中国车企和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比持续保持在 7:3 的比例左右,后者所拥有的发展希望也可以说是有限。

考虑到多数国外品牌作为成熟上市公司,显然它们并不愿意跟随中国车企这样 " 无限输血 " 的做法。

在这般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力量角斗里面,前者是不可能拥有胜算的。
正因如此,尽早退出中国市场实际也是在及时止损。

如果说前几年美国号召制造业回流是全球化趋势开始逆转的标志,那么今年俄乌冲突将原材料供应端问题推向高潮的做法,则一再确认了全球化趋势已到末端的信号。


今年 8 月,美国通过了《降低通胀法案 2022》,该法案规定消费者购买清洁能源新车能获得最高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而二手新能源车也能享受 4000 美元的税收抵免。

之所以美国推出这样一套法案,目的就是要效仿中国,建成自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这对于选择退出中国的国外品牌来说,这下又给了正当理由可以 " 光荣退市 " 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

其中在 10 月 19 日,宝马就表示将在美国投资 17 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生产。

此外根据索尼和本田合资成立的电动车公司,其生产将在美国工厂进行,同时按照品牌规划,新车交付将以美国、日本、欧洲市场的次序进行,但从中并未提及中国市场。

相比于在海外市场的动作连连,现时本田在华则主要还是依赖油改电车型,多少也让大家对其发展决心产生一定的怀疑。

由此来看,本田是想在中美两地分别建立一条不同的新能源供应链,确保未来能够实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

在中美愈发缺乏政治互信的背景下,这对中国企业在北美的投资带来了不少信心问题。

另外近日还有消息指,宁德时代出于对美国新法案可能带来的成本推高,现已决定放缓在北美建设电池工厂的计划。

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分化的世界,从政治立场到市场发展都愈发需要用选边站的姿态来应对。
站在中国品牌角度来看,这是从传统燃油车切换至智能电动车时代所给予的发展机会,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保持进击姿态。
至于其它品牌怎么看、还要不要在国内发展,另外美国能不能像中国那样建成自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些问题通通都随它吧,武装自身实力始终才是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