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Foreword ![]()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人和事构成的,所谓的企业、资本、技术、政策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而每个行业总有一些人以个人的力量改变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王凯军老师就是环保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那样的人。 最近王老师出了一本口述的回忆录,写此文时,书还没有到手上,但部分内容已经流传到网上了,我认真地读了几遍。看起来是就事论事的一些小故事,但背后却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家国与世情。我跟王老师交流过几次,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近在读《庄子》,庄子一直游世不避世,随遇而安,然而内心却有极高的道德要求,看似无时无刻不在嘲讽,但内心却充满怜悯。形式上看起来疯癫,逍遥,自律,内心却通畅,安静,慈悲。 大隐隐于市,王老师就是隐于环保闹市的隐者。他与庄子两者表象不同,但总有一分难以言表的相似。为人逍遥,内心坚定,拥有智慧和技术,并能体察到人间险恶,应用到生活之中,内心慈悲,成为大宗师,参政咨政应帝王。 ![]() ![]() 本文7800字,阅读时间20分钟 ![]() 我参考回忆录,结合自己对行业的认知,谈谈王老师跟环保行业。分别从技术与实践,企业与资本,政策与产业、中外技术之争四个角度来谈。 一、环保没有高深的技术,只有不断的实践环保是个复杂的实践学科,并不是一个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更多的是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其价值不是理论探索,而是实践应用,降低成本。我们一提起学者脑子里总是出现,躲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突然之间获得诺贝尔奖一夜成名的故事。但环保这个学科不会出现这种事情,有的多半是借用了其他领域的某个知识,然后在环保中得到应用,应用中得到提高。这个应用过程,早把科学的神秘面纱揭开,让人敬畏心顿时失去,想想不过如此么?在环保领域,真正的技术大佬都是把环保讲成俗不可耐的吃喝拉撒,揉一揉,烤一烤,烘一烘,炒一炒,晒一晒,大体都是普通人极易理解的道理。因此这个行业这么多年就没有出现什么新的理论性突破,更多是实践性的应用。即便厌氧氨氧化技术在水厂的成功实践,也不过是红菌富集的应用科学而已。然而恰恰是这些技术应用,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解决方法都是不成熟的,能够相对系统性地对技术进行判断,并且鼓励推广,实践中完善,就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就是大学应该做的事,就是这个行业学者应该做的事。环保本身就是个粗糙的活,用最好的方式去解决它,就是这个行业的科学。而不是不计成本,做出各种花哨的技术,搞所谓的理论突破。王老师一直在实践,不断地推广各种新技术,从厌氧技术,到污泥的焚烧干化,到地下水厂,没有哪个是理论创新,独特发明,但把这些技术应用落地,有效应用,才是关键。在落地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些问题,有些争议,能够判断准大方向,坚持推动才是核心。企业家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虽然有创新精神,但对前景判断不明,需要拥有广泛学识的人给与指点。而许多学者又极其固执,对创新实践理解不到位,无法跟企业家交流。这就是产学研结合的难点,而王老师恰恰突破了这个难点,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创新上给与支持。解决了企业家的问题,同时也不会过度干涉企业家的经营。好的学者绝不应当手把手的教企业家做事,应是定大的方向,要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效益。王老师讲述了跟浙江环兴的合作,他说他做了两件事,提出了将喷雾干化技术应用到污泥上的点子,在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好地阐释了产学研合作的精髓之处,给企业家一个想法,一个解决办法,剩下都是企业家的事。所谓大师,并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要找到关键的点,四两拔千斤。这种点拨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却背后的积累则需要数十年的功力。首先要理解环保是一种工程技术应用,需要不断地吸取别的行业技术,遇到其他领域技术要有敏锐的嗅觉。其次要深入一线,多跟企业家打交道,才能找到合适的产品,这些是许多大学教授做不到的。有些人认为大学教授应该专注学术研究,别的行业可能如此,但环保行业需要的是实践应用,绝不是理论创新。再次遇到问题能否分清权重,知道哪些是不可以突破,哪些是可以突破的。这个判断需要极强的认知才可以坚持。我们看到许多学者企业家都在错误的路线上不断完善改进,就是缺乏这种核心的判断。当然在学术界的主流,存在着一种惯性,就是大学老师要搞研究,搞发明,搞高精尖的东西,搞卡脖子的技术,搞理论研究。这种风气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环保行业,导致许多学术派研究,坐在办公室研究了无数高级的技术,但却因为缺乏实践而无法落地。而那些腿上沾满泥巴的实践者,则被扣上了商人的帽子。他们忘记了环保百年的历史,从未有过什么理论性的前沿突破,有的都是实践中的工艺改进成本降低。做时代的逆行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智慧,以及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格局。有人认为王老师是水的专家,但厌氧、好氧、干化焚烧都参与,学术领域跨界很大,业务不精。这个我是不认同的,环保本身就是个综合学科,每个细分领域都是基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起来了,环保专家知识面就应该越杂越好,就应该掌握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各个领域上尝试实践,不能固守某个领域。其他学科的可以不断地突破,而环保就是不断的应用。不应该画地为牢,把自己局限到某个细分领域上,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有时候自己能力没有那么大,但没有人比自己能力强,那也要走上去,而不是躲开。理论学科没有人拓展,只是没有进步,而实践学科必须去尝试,否则就会退步。环保是个应用实践学科,行业十分复杂,利益交织,骗局多过真相,打假很容易被人利用。环保行业当然需要真正的技术性应用专家,而且越多越好,但也同样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站在更大格局上,懂得取舍的人。罗曼罗兰说,知道真相还能热爱生活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二、环保的技术需要企业和资本来助力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不大,更多是经济周期的推动。即环保行业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了,有需求了,一个个项目建设起来,技术在项目中不断应用。环保行业的发展并不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是国家大环境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带来的。中国环保行业发展20-30年,这个时间必然要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项目上马,无论你技术成熟与否,你必须得干,你不干,就别人干。你要是有情怀,想等着自己技术成熟再干,别人不成熟的技术就先干。时间很紧迫,同时各种营销手段,无不用其极,打假根本打不过来,骗局不但没有少,还更多了,这是因为行业在发展。在这个时候,无论你是学者,技术人员,企业家应该做的,就是以不同身份躬身入局,大胆实践,尽量地少犯些低级错误。一个人在过去30年对环保行业做得贡献大不大,本质上就看他入局多少次,参与了多少企业的发展,就参与了多少行业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可不可能没有错误,问题一定会有的,但这恰恰是行业迂回进步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的环保行业可能有很多问题,但行业第一波,大家都没有经验,如果没有这波行业发展,我们环保会更差。环保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群企业家带动的。我们要理解,这群企业家。他们首先是没有经验可以遵循的,尤其有许多企业家是环保专业出身,并没有受过良好的企业管理教育,也没有在大企业打过工,因此在企业管理上问题就比较多。其次大部分企业家虽然做大了,但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也是不足的,因此他们资本市场上走错了很多路。而资本市场容错率有很高,前面犯的错,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不给企业改正的机会了。在这种背景下,上一代环保企业家已经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也无法摆脱行业周期的局限。但是给下一波环保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能够有效的传承,从更大角度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躬身入局。他跟多家大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担任北控,碧水源的董事,在厌氧方面跟山东十方合作,餐厨方面带领弟子阎中等人多次创业,前文提到的污泥干化焚烧技术也是跟民营企业家合作。他投资入股了中持,十方等多家企业。王老师的回忆录,就是环保行业的发展史。他以大学老师身份,参与了这么多项目,产业,企业的发展可谓是环保第一人。桃李满天下,参与无数企业的发展,无数技术的研讨,无数政策的制定,一己之力,带动行业发展,王老师当之无愧。当然过多参与企业发展,也留下了“不务正业”的恶名。人们总是希望国家多些学者,多些理论,这种朴素的情怀可以理解。但环保本身就不是什么高科技企业,其价值就在于一个生态平衡,能量平衡,我们消费是把有序的东西变成无序,环保就是把无序的东西恢复成有序。环保所做的一切都是促进整个平衡而已。环保真的不同于其他成熟的行业,有人做企业家,有人做技术研发。在这个混乱的,不成熟的行业,我们需要更多把技术落地,实践,这个时候学者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学者显然要比那些纯粹技术的科学家要有更价值,更有意义。王老师比一般学者更看重资本的力量,他本身就是参与了多家环保企业的资本运作,也鼓励企业多尝试资本运作。王老师也多次让我帮助企业推动其资本的发展。我个人的观点是,技术、企业经营、资本三者相互支持,但总体上并不是三角状态,而是一体两翼,一体还是企业经营。过度使用资本是过去环保企业的一个巨大问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虽然是研究资本的,但一直反对过度使用资本。环保过去20年中,资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部分环保企业家低估了资本的力量,因此王老师注重资本,哪怕矫枉过正,也是站在更大格局上看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任何技术都挡不住资本营销的力量,一个骗局可以维持足够长久,长久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国外的资本早就掌握了这个秘籍,做事先洗脑,拥有强的资源,进行洗脑,让你心甘情愿的买单。周星驰说过,贪官奸诈,清官更要奸诈大体如此。我们要想做好环保,必须拥有话语权,拥有足够多的资源。王老师躬身入局,就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成长。而一个学校里的纯粹的学者,或者一个全职的企业家是没有这些资源的。没有这么多资源,就不能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就无法理解环保企业发展的商业逻辑,就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处理污水的时候,身上留下了臭味,处理污泥的时候,身上沾上了泥巴,这就是环保行业。同样躬身入局必然会带来各种非议,各种苦口婆心的教化。有人为名所累,自然就顺从一些,少抛头露面一些,一生总会得到一次褒扬,他默默无闻的给某个行业做了卓越的贡献。有人大隐于市,躬身进入浑浊险恶的泥潭之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取得多大成绩,必然要受到多大的非议,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 三、产业政策影响行业的发展王老师除了拓展环保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发展之外,还是国家环保政策的制定者,从更广义上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做小企业的只需要考虑现金流即可,企业做大了需要考虑利润,在做大了需要考虑资本,再做大了就要考虑产业,比产业更大的就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复兴。显然每个阶段考虑的问题不同,当权者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要考虑系统周全。然后任何政策,无论再怎么宣传,不被理解的时候一定是多的。我在国企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多次跟政府各委办局,高层领导打交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下,感觉站在更大角度考虑问题,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格局。如果再以小企业思维考虑问题,去制定一些政策,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历史上有更多的政策难以评价,但当权者需要综合谋划,很多需要背负骂名的。王安石变法千年之后,依旧毁誉参半。既然当权,就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考虑问题要长远,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王老师详细的讲述了污水处理一级A政策的由来,背后的各种博弈,内容很精彩,信息量很大。我们不能以一个政策的部分问题来否定其整体意义。我们国家过去20-30年,环保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是合拍的,是相互促进的。当然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各种浪费,确实也让人心痛,但从更大的事业格局角度来讲,总体上还是进步的,而其中的一些问题本质上就是不可避免的。我跟财政部的专家探讨过BOT的会计准则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是鼓励企业自建利润进行融资的,这种准则必然会让企业放大风险,最终崩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准则,企业就发展不起来,很难找到一个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平衡点。当时要发展,就要允许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今天看到问题痛心疾首,但回顾发展还是底气足了很多。没有这种激进的融资政策,我们是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环境污染就会更差,我们今天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多。王老师提到,国外讲标准是利益平衡的产物,我们国家也一样。大体就是这个意义,制定环保政策没有完美,更多是利益平衡。环保本身就是一项平衡的工作么。如果每个人都不消耗了,直接茹毛饮血,就不存在环保问题了。但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高速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做环保,本质上就是个平衡。最近有许多环保行业的干部受到了提拔和重用。因为环保本身是个复杂的问题,平衡的艺术,把环保玩好了,干别的也更加容易些。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生产力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的问题,而是不充分不平衡了。环保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很难充分平衡的解决问题。一个真正的大宗师,就要去应帝王,去制定政策,去更大层面上影响更多的人,王老师是水专项的负责人,参与了国家很多政策的制定,给当局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每个人都可以给社会做贡献,但我们如果想给更多人做贡献,就要让自己拥有更影响力。显然王老师在这方面比更多学者要做得更好些。 四、中外技术之争-中国人也可以我最近在研究污泥,看泥客庄主十年前的文章,主要是环保污泥技术打假为主。他文章有理有据的提出质疑和批评,并且揭露很多行业的假丑恶现象,对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对外资企业的批判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对行业的认知。他针对污泥喷雾干化技术跟王老师有一番隔空对话,他提出为何国外150年没有能发明出的技术,为何中国就能发明。王老师认为国外有许多过时的技术,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我们自己国家也要创新。同时王老师对外资企业影响设计院,设计院倾向国外技术,然后阻碍国产技术发展的现状而表示痛心。 双方观点很清晰,各有自己的理由,但我们需要放在大环境下看。环保是门实践学科,需要的不是高新的技术突破,是跨学科领域知识的应用。只要应用场景足够多,企业多尝试,就有可能有新的技术应用出现。比如在污泥领域,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多个新的技术应用出现,这些技术国外可能有原型,也可能没有。王老师提到了一个科学技术应用的特征,就是科学进步是跳跃式的,好的技术可能长时间得不到应用。他举了一个火箭的宽度就是马屁股的宽度的例子。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科学的进步并不是线性,而是在旧的范式下退步,直到大环境发生足够的变化,技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裂变。在喷雾干化技术在污泥上的应用突破绝不是简单的尝试,国外也一定也有人试过。该技术想法之所以能够产生,背后需要的是多年的认知经验积累。环兴化工设备企业出身,喷雾干化技术干了很多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的浙江,积累了丰富的化工设备制造经验。王老师多年研究水处理工艺,并且能够常年与民营企业家打交道,常年在一线调研,其技术敏感度绝不是普通环保人所能轻易触及的。污泥的喷雾干化与焚烧结合技术是一体化技术,是大型产品线,系统工艺复杂,几乎没有小试机会,失败概率极高。若非有浙江民营企业家的胆大莽撞,一腔情怀,若非有中国顶级专家的指导点播,这种跨越式创新是极难实现的。这也解答了为什么泥客庄主的疑问,即国外150年的热工技术为何没有应用在污泥上。这是因为国外污泥的发展周期也不长,技术革命天然的范式壁垒,以及大型设备的投入风险。 任何一个突破性技术都是需要市场的机遇,历史的积累,企业家的创新突破精神,以及一定的运气。中国污泥市场蓬勃发展,各种认知的积累,企业家的突破与学者的点拨,再加上一点技术,才造就了今天的技术突破。我认为这种逻辑不但是成立的,而且是可以复制的。我们在大的行业中,认清行业的发展规律,认知经验不断积累,敢于突破创新,不断尝试,就能产生新的技术,就能产生全球领先的技术。源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做贡献!泥客庄主的各种恶意调侃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污泥行业发展早期,各种国内造假的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沽名钓誉的学者满大街都是,因此对于新技术进行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一系列文章写于2010年前后,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思想开放,有很大一批人对国内的各种假丑恶的现象十分痛心疾首,他们基于科学的常识,进行了打假性的科普。应该说对中国科学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整体上也是正能量。但他们局限于过往,视野有很大的局限。很多人在打假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舆论的喧嚣中,迷失了自我,形成黑白论。凡是国内的就是差,凡是国外的就是好的。纵观人类社会,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科学与哲学并进的,中国不例外,美国同样也不例外。只有以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才能避免自己的视野受到的局限。我们既要认识到自身的各种不足,同样也要理解发达国家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要取长补短,而不是一概而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印证了上述的论断。国外的技术发展确实有其优势的地方,然而其各种假丑恶也一样存在。只要市场足够大,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一样可以在许多领域取得领先。而且许多领先就是创新性的,原创的。我们过去落后,自然是以借鉴为主,当我们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原创的自然就有了。 回顾十年前的争议,王老师的观点则难能可贵。泥客庄主的质疑很具有煽动力,这个时候,考验的是王老师的认知和定力了。王老师强调国外150年没发展起来的技术,并不代表国内就发展不起来。这句话今天我们会更加认同,而十年前则争议很大。这也是王老师站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看问题导致的结果。我有去环兴项目现场看过,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多个项目,应用多年,最近鹏鹞也采用这种技术应用到一个新的项目中。是真正的民族之光,技术之光。王老师引用了总书记的话,“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污泥干化喷雾技术,让王老师饱受质疑。他跟企业一起孤身走暗巷,污泥满身不绝望,因为他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 小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事情简单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应当像郭靖那样,拔剑而起,死守襄阳。但现实确实复杂的,运筹帷幄,躬身入局,外圆内方,无为无不为,游世不避世,才是更大的价值所在。苏轼在《留侯论》中提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内心有坚定的信仰,有更大的视野格局,有足够的技能在世间生存发展,能够获得一些资源和位置,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创造更大的贡献。王老师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吧。虽千万人吾往矣! 王老师访谈部分链接如下《王凯军丨环保回忆录》后记 王凯军丨环保回忆录: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诞生 后记:目前书已经拿到,看完之后,感觉收获很多,可能还需要再写几篇读后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15:15 , Processed in 0.4256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