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21万公顷,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复制链接]
聪珍乐恒 发表于 2022-11-6 05: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原标题: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21万公顷,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11月5日至13日举办,湿地保护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21万公顷,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四五”期间以温榆河公园、南苑、康庄森林湿地以及沙河等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强小微湿地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优化整合。

s2Z1N1aG12zO9Gzu.jpg

野鸭湖湿地成了鸟类栖息地。方春供图

营造安静鸟岛,供鸟类栖息繁衍

一只被救护伤愈的白鹭在保护箱中探出了头,熟悉了周围环境后,它展翅高飞,在众人惊叹声中飞向附近的一处水塘。

《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3年5月1日实施,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北京湿地日”,北京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专属“湿地日”的城市。今年的9月18日是第十个“北京湿地日”,在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并放归了被救助的红隼、燕隼和白鹭。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明确,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湿地承载着重要生态功能,是鸟类的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场所。

位于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在汉石桥湿地高级工程师张勇看来,这里没有清澈见底的水面,水面上繁茂的植物毫无秩序地生长,却处处流露着自然的野性之美。清新自然的湿地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驻足。2005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的一次科考显示,当地的鸟类为153种。2018年增至182种,2022年1月更是跃升至226种。

除了数量增多,一些珍稀鸟类也来到北京做客。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普宣教科的方春记得2015年第一观测到白鹤的情景。它们通体雪白、脸是红色的,飞起来羽尖带着黑色。激动不已的方春把图片发给专家看,确认了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

ECCdGDd5j951QCkk.jpg

今年秋天的野鸭湖湿地。方春供图

鸟类青睐北京的湿地有两个原因:有安静隐蔽的栖息场所和丰富多样的食物。

如今正值候鸟迁徙季,在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群鸟飞掠宽阔水面的景象蔚为壮观。“湿地公园主要是由水稻田、鱼塘、低洼绿地改造而成,早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不同的禽类适宜的水深环境,设计了沼泽、浅滩、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类型。”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颖杰介绍。

他举例说,黑翅长脚鹬,凤头麦鸡等鸻鹬类中小型涉禽多在二三十厘米深的水域活动,在浅滩中找寻河蚌、小虾,苍鹭等大型涉禽可以适应更深的水域,鸭子等游禽通常在1米以上深度的湖泊活动,它们喜食芦苇、香蒲的根茎和浮游生物。湿地打造了适合它们生活的不同水深水域和宽阔开放的水面,同时设置了远离人类活动的鸟岛,鸟类可以在安全安静的地方营巢、栖息和繁衍。

“我们还种植了鸟类的食源性植物,除了满足林鸟的需求,一些游禽上岸时,也可以采食植物类的花果、根茎和嫩芽儿。”随着环境改善,过境翠湖湿地的鸟类种群及数量持续增加,目前,翠湖湿地已成为北京市区鸿雁、苍鹭、普通鸬鹚最大的自然繁殖场所。

CG1PBJjA9GMu9llA.jpg

2022年5月22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对大雁掠过湖面。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纳入百万亩造林,湿地为市民增加亲水空间

北京一度湖沼众多,然而伴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湿地面积曾急剧下降。1950年北京市湿地总面积达25.68万公顷,到1984年北京湿地总面积缩减至7.656万公顷。到了2008年,仅剩5.14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13%。

“十三五”以来,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原则,北京将湿地恢复与建设任务纳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结合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延庆区蔡家河湿地的恢复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首席专家张曼胤说,恢复区是蔡家河的一处水源地,有两处泉眼,由于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泉水涌出流入蔡家河,加之周边有水稻田,在逐一分析了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状况、植被类型、水质等指标后,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宜开展恢复湿地工程。

pjZwwNG77WW72rJW.jpg

蔡家河湿地。张曼胤供图

量水而为,是湿地恢复的一条重要原则。“泉眼的水量不是很大,无法承载宽阔的水面。由于这里临近官厅水库,我认为可以将其恢复成浅水沼泽,作为水鸟的栖息地。”经过生态需水分析,这处湿地被设计成蜿蜒曲折的溪流,同时结合地形挖了几处水塘,补种了苔草、香蒲、黑三棱等湿地植物,将这些小型水面串起,形成了一个蓝绿交织的泡沼。

湿地还保留了一处水稻田,不施肥也不打农药,这是专门给水鸟提供的食物。结合周边的平原造林项目,当地的生境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变得非常丰富。这里不像公园管护得那般精细,维持了自然演替,泉眼不断补水,风也会带来植物种子,蒲草、蓼花摇曳多姿,稻浪翻滚,充满了田园诗意。

acTif0bmayy351CQ.jpg

蔡家河湿地。张曼胤供图

“我们当时的设计目标没有考虑游憩功能,但湿地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市民漫游。”谈及这个意外的惊喜,张曼胤说,湿地也满足了市民亲水、休闲的需求。

除了大尺度湿地,一些小微湿地也在城市中蔓延开来。2019年夏天,北四环中路的小微湿地“城市花园”——北辰中心花园亮相。

QfAS4DlXR5ALFrRI.jpg

2020年2月5日,北辰中心花园。图/IC photo

这处小微湿地花园原本是一条旱溪,黄土裸露。作为北京市首个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示范项目,这里通过地形地貌恢复、湿地植被恢复、生态护岸等手段,变成了溪水潺潺、鸟鸣蝶舞的公园。林立高楼之间,湿地花园“闹中取静”,湖面荷花亭亭,营造出乔木林、灌丛、浅滩、生境岛、深水区等生境,吸引了小鸭子落脚,也为城市中的孩子们带来了童趣记忆。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净化水质

不少游客在湿地游玩时,会感叹水质清澈见底,尤其在夏日,总能给人带来清凉之感。经过多年建设,湿地净化水质、蓄滞雨洪、调节流量等作用正在显现。

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有一处小面积的人工湖,中心救助的水鸟大多在这里栖息。水鸟众多,水禽粪便会造成水体污染。为了改善水质,这里设置了一块以净化水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

“我们先将污水引入湿地中,在湿地的环形浅溪中设置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科学配置不同基质和湿地植物。”他具体解释说,溪流中粒径大小不同的砾石和沙子巧妙组合,配合不同的水深设置,使污水在各个单元停留合适的时间。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它们与水或土壤接触的面积大,根区会生长很多微生物,通过植物吸附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刘颖杰说,翠湖湿地公园种植了菱角、芡实、荇菜、水葫芦等浮水植物,具有抑制风浪和缓解水流的功能,使水中悬浮物下降,沉淀在湖底,改善水下光照和溶氧条件。

p88S56HAhHff965Y.jpg

2022年10月5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图/IC photo

近年来,北京结合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通州堰”将防洪标准提高为100年一遇,作为“通州堰”四项工程之一,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的建设内容除了多个拦河闸,还包括蓄滞洪区人工湿地及景观绿化工程。每天会有8万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到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潜流湿地内,经过水生植物净化等相关工程措施,五类水质可以提升到四类水的标准。湿地水域中及四周种植有芦苇、荷花、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营造出北方水乡的迷人景观。

走进湿地,科普让公众更环保

行走于栈道上,风拂芦苇、水鸟翩跹、鱼翔浅底的画面让人舒适惬意。通过让公众走进湿地、才能了解湿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遵循生态保育原则,翠湖湿地公园管理处将辖区划分为开放区、封育保护区和封闭区三部分。封育保护区营造了有益于野生鸟类、水生植物、有益昆虫生长和繁育的环境,限制游客进入;封闭区是无人打扰的湿地原生区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的环境抗逆能力,遏制了现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RgeF9kFe9NCAGFG0.jpg

2022年5月22日,大雁“夫妇”带着宝宝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林间小路上漫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而开放区每周有三天对公众限时开放,每天限300个名额,个人家庭或者团体可以网上预约免费入园。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开玩笑称,“贼难预约,开号要秒点”,其人气可见一斑。

不过,孩子们仍然可以通过科普活动走进湿地。刘颖杰说,作为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翠湖湿地公园每年组织开展以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湿地鸟类、湿地植物、湿地功能等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与学校联合开展“湿地科普知识进课堂”系列活动。

在湿地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动物做出让人忍俊不禁的活动。东方大苇莺是芦苇荡中常见的鸟类,它们经常将三根芦苇秆捆住,在其中营巢孵蛋。而大杜鹃喜欢把蛋产到大苇莺的巢中,让大苇莺替它孵蛋育雏。这种行为叫作“巢寄生”。这也成了汉石桥湿地鲜活的科普素材。

在科普活动中,张勇常常把这段故事讲得活灵活现。他说,为了“调虎离山”,聪明的大杜鹃经常打配合,雄性大杜鹃先到巢附近活动,诱骗大苇莺追逐,雌性大杜鹃顺势将蛋产在空巢中。“这就是动物的智慧。”张勇说,大杜鹃的个头比东方大苇莺大很多,所以育雏后期,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麻雀大小的鸟在喂鸽子大小的鸟。

fkvaDyvCYol8cFD8.jpg

2017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汉石桥湿地组织观鸟活动。张勇供图

汉石桥湿地还举行了多次鸟类环志科普活动,一些市民参加完活动拿着种子找到张勇,希望湿地种植更多植物,为鸟类提供口粮。“体验远比说教有意义,大家自发形成了环保理念。”张勇说。

张曼胤说,北京的志愿者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湿地通过公众教育和科普可以传播湿地知识,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吸引志愿者参与到湿地保护管理中,比如拔除豚草等外来物种、观测鸟类等。

Nclc0NN8l4f84004.jpg

2022年9月18日,市民在观赏翠湖湿地公园植物水下生长的景观。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条例》实施十年来,全市通过政策保障、科技支撑、科普教育,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力度,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改善,生态功能不断优化。

截至目前,北京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1万公顷;建立了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延庆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批建了怀柔区琉璃庙、大兴长子营等9个市级湿地公园,总面积2900余公顷;组织开展了延庆曹官营、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马河黑鹳、房山佛子庄以及怀柔喇叭沟门等10个湿地保护区建设,总面积1700余公顷。

“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张志明说。

根据2020年度“国土三调”调查成果,按照《湿地公约》口径统计,北京湿地面积为6.21万公顷,较2008年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增加了1.07万公顷,其中湿地地类面积0.31万公顷,湿地归类地类面积5.90万公顷。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温榆河公园、南苑、康庄森林湿地以及沙河等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利用有限空间,加强小微湿地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优化整合,保护好鸟类重要栖息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坦言,北京是一个资源型缺水严重的大都市,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地类型转换困难,湿地保护面临挑战。他建议,充分利用雨洪或再生水补给城市湿地水源,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建成区应实现降雨80%就地消纳和利用,再生水补给将成为城市湿地补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人工湿地中植物或者填充活性物质对于中水的净化功能可以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营造更为舒适、宜居的环境。”

v7aTnyoct7dL5A56.jpg

2020年4月28日,汉石桥湿地公园。图/IC photo

  • 对话

构建“一核三横四纵”湿地总体布局

今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未来,北京将如何保护湿地?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

新京报:《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北京湿地保护管理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志明:《条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湿地保护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实现了北京市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

北京建立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牵头,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等部门组成的北京市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湿地保护的有关重大问题。

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机制,加强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由湿地、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十二位专家组成北京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北京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技术咨询。

先后制定了《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湿地生态质量评估规范》等六个地方标准;发布了北京湿地标识;出台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并编制发布了《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在确保湿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力,提升湿地质量、生态功能。

北京还发布了两批市级湿地名录,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6%。

新京报:北京是如何加强湿地资源监管的?

张志明:我们开展了市级湿地监测,建立了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机制,定期监测和不定期监测相结合,采取疑似湿地图斑移交、图斑的现地核实、分类整改的办法,及时发现、制止、处置涉及侵占湿地、违规违章建设等违法行为。

新京报:未来在建设恢复好湿地方面,北京还有哪些计划?

张志明:我们将抓好《湿地保护法》和《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规划明确到 2025 年,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7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50个等近期目标;到2035年,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 8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 100 个等远期目标。

提出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一核”即中心城区湿地群,“三横”指“妫水河”湿地带、“沙河”湿地带、“凉水河”湿地带,“四纵”指“潮河-泃河”“温榆河-北运河”“清水河-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四大湿地带。

《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将在确保湿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湿地质量、生态功能,大幅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力度,80%以上湿地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改善湿地景观,增加市民亲水、体验自然的空间和场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宜居性。

北京还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考核,已将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湿地保护修复、湿地资源监测、湿地保护执法、湿地宣传等考核指标纳入《北京市林长制年度督查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考核评价制度,压实区政府和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主体责任。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卢茜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