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屈昳 兴业研究分析师史玉琢 兴业研究分析师
中药介绍:中药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民族药物的统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加工程度,中药主要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三类产品,其中核心产品为中成药。 中药产业链情况:中药产业链上游为中药材种植农业,是中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中游为中药制造业,包括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中成药制造是中药产业的核心利润环节,培育出一批中药领先企业;下游为中药流通及终端市场。中药行业具有历史文化悠久,兼具消费属性,以工艺创新为主等特点。 中成药市场规模恢复增长态势:近几年,受医改政策及新冠疫情影响,中成药制造业收入出现短暂下滑。2021年随着医改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新冠疫情的缓解,中成药制造业稳步回升,实现收入4862亿元,同比增长10%。用药格局方面,医院端中成药以心脑血管、肿瘤疾病等药品为主,口服剂型保持平稳增长,而中药注射剂仍呈下滑趋势,亟待转型;零售端OTC中成药以常见病及滋补用药为主,品牌中药产品销售常年领先。 政策促进中药行业传承创新。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及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从中药行业立法、审评审批、医保支付、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药行业进行扶持,推动中药行业传承创新。 中药代表企业情况:我国中药行业集中度较低,领先企业主要包括具有品牌、品种、营销、研发等优势的传统中药龙头及现代中药龙头,如片仔癀、广药/白云山、中国中药、华润三九、步长制药、云南白药、以岭药业、同仁堂、济川药业、天士力等。从区域分布看,中药领先企业主要集中在中药消费基础良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广东、江苏、云南、贵州、湖南、山东、浙江、江西等省份。财务方面,中药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负债率偏低,研发支出有待提升。 重点关注品牌中成药、创新中成药及国企混改机遇:OTC端品牌中成药产品受医改控费政策影响较小,且品牌价值显著、资源优势突出,具有较强的消费品属性,受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及健康消费升级支撑,在大健康领域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创新中成药受益于国家鼓励创新政策的扶持,长期成长空间打开,企业研发布局加速。另外近年来,中药行业国企混改加速落地,也将促进相关中药企业效率提升。 中药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具体请参见正文
一、中药行业概览
1.1 中药介绍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中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安全性高、适合慢病的优点,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我国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中药主要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三类产品,其中中成药是中药的核心。
中药材是指可做药用,但未经过加工炮制或仅初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产物,中药材以植物类为主,具有道地性。我国是全球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中药材品种上万种。
中药饮片是传统的中药形式,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区别在于,中药饮片需要煎煮加工后才可以使用,代表性的中药饮片产品为中药配方颗粒。
中成药指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成药要求具有一定剂型,常用剂型主要包括中药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液体剂等)、中药注射剂、外敷剂或贴剂等。中成药是临床应用的主要中药,不但要求具备相应的药名、用法用量、规格和特定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而且要有确切的疗效,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2 中药产业链介绍
中药产业链包括上游中药材种植流通,中游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下游中药流通到终端市场的过程。中药产业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涵盖了农工商业,主要利润环节集中在中成药制造,以国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要依赖品牌品种及制作工艺形成护城河。
中药产业链上游:主要为中药材种植及流通产业链,涉及中药材育种、种植、采收、初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主要为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等提供原料,是中药产业链的核心物质基础。
中药产业链中游:即中药制造业,主要是指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制造加工过程,其中中成药制造是产业核心。中成药生产企业掌握着产品研发和制作加工的核心技术,部分产品为企业独家品种及国家保护品种,壁垒较高。
中药产业链下游:主要是指中药产品的流通及使用,涉及流通企业、各级医院、零售药店及电商平台等终端。
1.3 中药行业特点
中药行业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中医药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明代的《本草纲目》,到现代中医药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产业链可延伸至大健康领域,具有一定消费品属性。与化药单纯的“治已病”有所不同,中药在“治未病”方面拥有显著优势,需求可以由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延伸,产业链可以拓展至预防、保健等大健康领域。因此相比化药而言,中药的消费属性更强。
中药疗效创新难度较大,以工艺创新为主。中药药效评价主要传承于中医药学,理论创新的难度较大;且中药原料一般为天然植/动物,成分较为复杂,部分药物作用机理尚不清晰,因此中药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截至目前,中药产品创新主要以工艺、剂型创新为主,以中成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是中药创新的核心代表。
中药行业仍存在中药材质量参次、产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中药疗效对中药材质量的依赖度较高,而由于中药材产业以农业为主,包含种植、采收、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较为分散,可能出现监管薄弱、难以溯源、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等情况。另外中药产品疗效主要依赖历史经验的总结,创新较为不易,导致中药产品同质化竞争情况较为严重。
二、政策促进传承创新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鼓励中药行业传承创新。中医药对于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传承与创新。
2016年,中医药首部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提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文件,提出传承精华、注重整体观和中医药原创思维,促进中药守正创新,推进中药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管理、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中医药价格服务建设等政策措施。
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和中医药局发布了《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中药行业迎来政策红利阶段。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当前政策正从顶层设计不断向执行层面落地,在推动中药行业文化传承、创新加速、审批优化、医保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动中药行业提升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保障中药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大健康服务市场扩容。
三、中药行业发展现状
3.1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链的物质基础
种植面积: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广阔。中药材是用于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的主要原料,是中药产业链的物质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种植生产体系。据中国中药协会《全国中药材生产统计报告(2020)》,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含林地)已达到8339万亩。从中药材种植地域分布看,呈现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陕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其中福建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60万亩。生产能力:我国中药材产量持续提升。我国是全球中药材主产地,近年来,随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快速发展,我国中药材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占全球的产能接近90%。据智研咨询数据,2010-2020年,我国中药材产量已从323万吨提升至472万吨。
成交金额:我国中药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叠加居民日益提升的健康养生需求,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整体呈提升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0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从901亿元增至1665亿元。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中药材品质参次不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中药材产业支持政策,未来将持续推动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农企合作、数字化建设等工作,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3.2 中药是我国医药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药品市场主要分为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类药品,其中中药作为民族特色药品,市场份额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沙利文统计,2020年我国中药占药品市场的份额为26.5%,是我国第二大类药品。
3.3 中成药行业规模恢复增长
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核心。用于临床治疗的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中成药指用中药材制成的,患者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按照流通渠道,中成药主要可以分为院内处方药及院外OTC中药(非处方药)。中成药是标准化的中药产品,市场体量较非标的中药饮片更大,是中药市场的核心组成。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中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6919亿元,其中中成药、中药饮片的市场规模分别为4862亿元、2057亿元,中成药占比达到70%。
医改及疫情下,中成药行业度过几年低迷期。本世纪以来,受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居民健康需求升级等因素支撑,我国中成药行业市场需求保持长期刚性,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近年来,受医改政策及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中成药行业市场规模出现短期下滑。
2016年以来本轮新医改不断推进,药品零加成、两票制、限制辅助用药等医保控费政策对以中药注射剂为代表的中成药产品造成了一定冲击,使得中药行业度过了几年较为低迷的发展阶段。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也使得中药行业短期需求受限。2021年以来,随着医改边际影响的减退,以及新冠疫情的缓解,中成药行业逐渐恢复增长态势。
2021年中成药行业重回增长态势,收入为4862亿元。受医保控费政策影响,2016年中成药制造业收入规模达到6697亿元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中成药制造业收入回落至4414亿元。随着医改的边际影响下降,以及新冠疫情的逐渐缓解,2021年中成药制造行业收入回升至4862亿元,同比增长10%。
3.4 公立医院中成药市场分析
医院端主要中成药产品为慢性大病用药。从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分类看,优势治疗病种为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系统、骨骼肌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儿类用药等慢病领域。其中第一大品类为心脑血管中成药,2021年销售规模达到395亿元;第二是抗肿瘤用药,销售规模162亿元;此外,呼吸系统、骨骼肌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用药金额也超过了100亿元。从药品增速看,2021年除心脑血管、肿瘤、泌尿系统类中成药出现下滑,其他品类中成药均实现了一定增长,其中,儿科中成药增速最高,达到52%。
医院端TOP中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口服类占比提升,中药注射剂销售额有所下滑。据米内网统计,2021年我国公立医院TOP20中成药产品包括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用血栓通、苏黄止咳胶囊、百令胶囊、喜炎平注射液等,销售金额达到8-13亿元。从产品结构看,由于医改政策下,中药注射剂作为辅助用药,临床使用受限,行业规模不断萎缩;而口服品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推动中药临床结构优化。目前TOP20中药处方药口服品种已达到12个,如济川药业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颗粒,同比增速达到40%及以上。
3.5 OTC中成药市场分析
OTC中成药领先产品为常见病及滋补用药。从城市实体药店中成药分类看,中药的优势领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骨骼肌肉、补气补血、泌尿系统、五官科用药等常见病及滋补领域。其中第一大品类为呼吸系统中成药,主要为感冒类中药产品,2021年销售规模达到274亿元;第二是消化系统用药,包括常用胃药等,销售规模153亿元;此外,心脑血管、骨骼肌肉、补气补血类用药金额也超过了100亿元。从药品增速看,除呼吸系统、妇科类中成药出现下滑,其他品类中成药均实现了一定增长,其中儿科用药增速也为最高,达到23%。
OTC端TOP中药产品结构保持稳定,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据米内网统计,2021年我国实体药店TOP20中成药产品包括安宫牛黄丸、阿胶、感冒灵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健胃消食片等,销售金额达到6-23亿元。从产品结构看,OTC中成药主要消费场景为零售药店,受医改政策影响较小,且受益于居民消费习惯的支撑,用药结构保持稳定;同时随着处方外流的不断推进,OTC中成药市场规模有望逐步扩大。目前,前20大OTC中成药中,医院/药店双跨品种已达到7个,如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康恩贝的肠炎宁片、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同比增速均在10%以上。预计未来院外市场将成为中成药拓展大健康需求的主要场所。四、中药市场格局及代表企业情况
4.1 中药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较少
中药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偏低。我国中药行业虽历史悠久,但产业化时间不长,目前行业中约80%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产品较为单一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行业集中度偏低。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中成药企业共有2215家,数量众多,而目前我国A股和港股上市的中药企业仅74家,占比不到4%,行业呈现格局分散、大企业较少的态势。
中药龙头企业实力提升,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据中药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中成药百强企业入围门槛达到7.4亿元,比2020年提高了2.9亿元。其中中国中药、华润三九、云南白药、步长制药等企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片仔癀、康缘药业、昆药集团等70多家企业收入在10-100亿元之间,由此可见我国中药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有望带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4.2 中药代表企业及区域分布
中药领先企业主要包括传统中药龙头及现代中药龙头。中药行业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领先企业往往具有较为显著的品牌、品种、营销、研发等优势。目前我国代表性中药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对传统中药品牌、品种资源进行传承与创新的中药企业,以国企为主流,如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白云山等;另一类是运用现代科技,对中药产品进行疗效及工艺创新的中药企业,如华润三九、以岭药业、步长制药、济川药业等,其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
中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品牌、品种、营销、研发等要素。由于中药行业蕴含了丰富了古代哲学和民族文化,又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中药领先企业大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竞争力。如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国家保密中药品种等核心品牌、品种资源的传统中药企业,在业内起着标杆引领作用,是领先中药企业的代表。另外还有以科研开发、工艺创新为优势的现代中药企业,以营销拉动为特色的中药企业等。
龙头中药代表企业:片仔癀的品牌价值突出。福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核心产品片仔癀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仅有的2个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之一。片仔癀的品牌价值十分突出,2014-2020年,公司连续在“中华老字号”品牌评选中领先,2020年以304.5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华老字号品牌第2位。2015-2021年,公司连续6年荣登胡润品牌榜,获评“健康中国”肝胆用药第一品牌。片仔癀的药品名、商标、公司名、股票名是业内唯一的“四位一体”,具有强大的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药上市企业财务特征:盈利能力较强,负债率较低,研发支出有待提升。1)中药板块平均毛利率在50%以上。从中药企业盈利能力看,2019-2021年,A股71家中药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58.6%、56.0%、55.4%,盈利能力较强。如果剔除部分企业商业业务的影响,中药板块毛利率更高,部分拥有独家品种的企业中药业务毛利率达70%以上,如片仔癀、天士力、步长制药、济川药业等。
2)中药板块销售费用率在30%以上,研发费用率约3%。从费用率情况看,2019-2021年,中药板块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4.3%、32.1%、32.5%,是中药板块期间费用中占比最大的一项,主要原因是营销能力也是中药行业的核心发展要素。另外中药板块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1.2%、12.3%、12.7%;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2%、3.3%、3.4%,虽然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但呈逐年提升态势。
3)中药板块资产负债率不高,约为30%左右。2019-2021年,中药板块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1.4%、33.4%、32.9%,负债率水平较低。
4)中药板块货币资金及存货占比较高。从中药板块资产结构看, 货币资金及存货的占比较高。2021年中药上市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总资产平均比重约为19%,高于化药及生物药上市企业(剔除科创板企业),是制药板块中现金状况相对较好的子行业。另外中药上市企业存货占总资产平均比重约为12%,同样高于化药及生物药上市企业。
中药企业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药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中药企业呈全国分布,各省份基本都有当地领先的中药企业;从企业数量上看,在华南、西南以及华东中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基础良好的地区,以及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道地药材优势的地区,中药领先企业数量更多。从100强中药企业区域分布看,广东省拥有11家,代表企业包括广州医药/白云山、华润三九等;另外江苏省拥有7家,云南、贵州、湖南、山东、浙江、江西、陕西等地各拥有5家。五、中药行业发展趋势
需求支撑+政策扶持,推动中药行业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部分品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及消费黏性,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及健康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中药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释放。中药行业在本轮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国家对中药行业的战略扶持力度加大,将促进中药行业传承与创新发展。
重点关注品牌中成药、创新中成药领先企业。近年来,中药行业受医改控费政策影响,增速有所趋缓,内部分化加大,亟待转型升级。品牌中成药及创新中成药作为医改免疫产品,抗政策风险能力较强,还有望受益于居民健康消费升级和中药产业扶持政策,是中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1)OTC端品牌中药受医改影响小,且资源优势突出,有望受益于健康消费升级。OTC端品牌中药产品主要渠道为零售药店,受医改控费政策影响较小,是典型的医改免疫产品。且品牌中药的配方工艺属于稀缺资源,品牌价值显著,在产业链的定价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另外OTC端品牌中药具有较强的消费品属性,消费者基础良好,受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及健康消费升级支撑,可以积极拓展大健康领域发展空间,代表企业包括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白云山等。
2)创新中成药受益于政策扶持,长期成长空间打开。近年来,国家出台多个政策,从审评审批、医保支付、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药创新进行扶持,有效提升了创新中药的研发审批效率及商业化能力。近年来,以现代中药企业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加速了创新中药的开发,代表企业包括天士力、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步长制药等。
3)国企混改加速落地,促进中药企业效率提升。近几年,中药行业国企混改及股东变更较为活跃,如云南白药、太极集团、华润三九等,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六、金融服务案例及方案思考
中药企业金融案例:2020年9月,光大银行发布了“阳光本草”系列金融服务方案暨“岐黄计划”,并与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医药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通过“线下+线上”方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该“计划”正切中医药产业链企业金融服务需求,覆盖中医中药全产业链,为中医药行业企业提供涵盖公司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投资银行、机构业务、信用卡和“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内的八大类的综合金融,为企业在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理财、个金等具体业务领域提供贴心的“阳光服务”。
中药企业金融服务方案:
合作客户维度:1)公司客户方面,重点关注中成药制造企业及流通企业:中成药制造企业应选择综合实力领先,品牌价值突出,拥有独家品种及中药材资源优势,营销能力较强,具备创新及国际化能力的品牌中药和创新中药企业;中药流通企业主要关注全国及区域市场领先,拥有中药品种经营优势的医药商业企业及连锁药店企业。2)零售客户方面,筛选资质良好的上游中药材种植户、合作社,以及下游拥有中药经营优势的零售药店。
区域选择维度:可重点关注中医药历史悠久、中药消费基础良好的地区,以及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道地药材优势的地区,如华南、西南、华东、东北等地区。
银行产品维度:针对中药产业链特点,可采用“商行+投行”业务模式对重点客户进行全方位服务。1)商行业务方面,以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票据池、信用证、保函合作为主;另外基于中药行业上下游特点,可对上游种植业提供林权抵押贷款、合同贷等产品;对下游流通企业或门店,可以采用卖方担保买方融资供应链方案、"兴E付"等现金管理产品等产品。此外还可以拓展零售、私行等业务。
2)投行业务方面,考虑到中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国企混改加速,可提供股权+债券融资服务,如提供并购贷款产品,以及拓展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服务等资本市场业务。
七、风险提示
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集采政策风险:省际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集中带量采购可能导致中药产品价格下降,对企业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中药材价格波动风险:中药材种植面积波动可能导致相应的中药材品种供给变化、价格波动,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控制风险。
新冠疫情影响医疗服务及药品需求: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导致疫情在我国多个地区反复,医院诊疗服务及相关中药需求可能受到影响。
|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