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某个晚上,李瑞英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每晚7点的全国《新闻联播》。
突然,一个电话转接进来,婆婆焦急的声音响起:“瑞英,不好了,孩子摔下楼了,还流了好多血”。
李瑞英心里一阵慌乱。
而此时,距离《新闻联播》开播不到15分钟时间,一边是性命攸关的儿子,一边是翘首以盼的全国观众。
选择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还是留下来继续播报?很快李瑞英在心里做了决定。
当天晚上,《新闻联播》照常播出,观众丝毫感受不到李瑞英的情绪变化,她依旧是沉着大气、端庄从容的模样。
当她的事情被传开之后,李瑞英却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有人骂她“冷酷无情”、有人说她“六亲不认”、甚至有人说她“不配当母亲”。
面对着一切负面的声音,李瑞英始终保持沉默。
如今,61岁的李瑞英早已退居幕后,被外界质疑的她后来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01意外邂逅播音
1961年7月,李瑞英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军人。一家人住在部队家属大院里,小时候的李瑞英生活无忧无虑,快乐成长。
此时,大院里还有一个男孩叫张宇燕,与李瑞英时常玩在一起,可谓“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人最后成就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受父母是军人的影响,李瑞英从小被教导要“行得正,坐得直”,在性格养成上也要求“不骄不躁”。
按照父母意愿,他们希望李瑞英将来能够做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飒爽女兵。
然而,李瑞英并不喜欢当兵。由于对数字敏感,她更希望将来能够成为超市收银员,因为收银员数钱的手法让她很是羡慕。
读书时期,李瑞英不仅数学好,而且酷爱阅读和朗诵,在校园里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日子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在弹指间流走。若无意外,李瑞英便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直到高考前夕,李瑞英在一名高中同学的撺掇下,歪打正着改变了人生。
因这位同学想要报考北京广播学院,便拉着李瑞英陪她一起去报名,闲来无事的李瑞英便爽快地答应了。
当她目送同学进入广播学院教室面试时,她便在传达室静静地等候。
有不少考生陆陆续续地从传达室经过。
突然,李瑞英计上心来,心想:“反正也是等候,不如自己也去参加试试?”然而,从未接触过播音的她,难免有些怯场。
这次,传达室里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李瑞英大胆地向老人说:“您好,我能给您读一段报纸吗?”
老人问其缘由,李瑞英说:“您在这里上班,对于播音肯定具备了耳濡目染的能力。我给您读上一段,您看看我是否也能去报名?”
当李瑞英为老人读完一段报纸后,收到了老人七字回复:“考北广,八九不离十。”
于是,李瑞英在播音考试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直到后来,她才知那位在传达室的引路人。便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泰斗张颂,也是她日后的授业恩师。
在恩师张颂的带领下,李瑞英在大学期间才真正开始接触专业的播音学习。
因为没有播音基础,她开始“恶补”功课。
不管走到哪,李瑞英都会随身携带新华字典、从头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反复训练声母,韵母、每天早晨六点半,雷打不动地来到广播学院的小树林里练声。
待到李瑞英大学毕业时,因为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早已打下了扎实的播音基本功。
02背后的男人
而此时,有一位男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跟李瑞英一同在部队家属大院长大,青梅竹马的张宇燕。
两人从两小无猜到青春年少,一直是一路相伴,形影不离。在李瑞英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时,张宇燕一直在背后默默鼓励和打气。
张宇燕也很优秀,从小品学兼优。长大后,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
两人在大学期间低调地谈起了恋爱,从儿时玩伴到相互陪伴,这样的爱情羡煞旁人。
1983年,毕业后的李瑞英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张宇燕则留在北京继续考研。
这段“异地恋”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张宇燕一有时间便会搭车去南京陪伴李瑞英,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在江苏电视台,李瑞英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她不仅要做播音主持,还要当记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不断的实践中,李瑞英的专业技能不但得到提升,而且事业也迎来了新契机。
李瑞英很快得到了主持国庆35周年阅兵式的机会,基于她出色的表现,台里又安排她主持《弹指一挥间》《看今朝》等栏目,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1986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李瑞英被省台推荐到北京,成为了一名中央电视台的主播。
在央视仅用一年时间,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联播》的主持人。
由于长期形成的自律,李瑞英始终保持一颗努力奋进的拼搏之心。
她深知要想在《新闻联播》中不出任何差错,必须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并且要在政治、文化、专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磨练自己。
而此时,她与张宇燕的爱情也修成了正果,一起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不久,两人生下儿子。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李瑞英家庭和事业无法同时兼顾,张宇燕更多的承担了家庭的部分,成为她背后默默付出的男人。
一次,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要进行交流。
台里准备挑选合适的人员前去上海交流,许多同事深怕过去就会被留上海回不来,没有人愿意自告奋勇。
而李瑞英却认为在上海电视台播音不仅能够参加直播,还能参加采访,是个锻炼的机会。
而丈夫张宇燕也在一旁全力支持她并说道:“你只管去,家里的一切交给我。”
正是因为这次锻炼,让李瑞英走向了事业的高光时刻。
1991年,李瑞英被选中作为主持人登上春晚的舞台,一时风光无两。
三年后,李瑞英和罗京同时被推选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两人合作长达多年。
而这次《新闻联播》改版,是将原先的录播改为直播,对主持人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大考验。
节目直播初期,她常常因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失眠,丈夫张宇燕便再忙也会抽时间陪她参加运动,通过打羽毛球和网球来释放压力,让她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最终,李瑞英在丈夫相濡以沫的陪伴和支持下,成功创下28年主持新闻工作0失误,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播音员,甚至被观众称为“国脸”。
她曾说:“如果没有我的丈夫做我的强大后盾,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研究员,在彼此相互鼓励和陪伴中成为行业精英。
果然,势均力敌的爱情更长久。
2014年,李瑞英和张宏民宣布一起退休,引众哗然。只因,在播音界延长退休是常事。
外界纷纷猜测,她是不是为了补偿儿子,竟提前7年放弃央视的铁饭碗工作。
其实,这是李瑞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过去她将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事业,而往后她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能弥补对丈夫和儿子的亏欠。
03 退居幕后
尽管,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让李瑞英看起来像个人生赢家。然而,在她心中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痛。
1998年某个晚上,是李瑞英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新闻联播》。
开播前不到15分钟,婆婆的一通电话让她心急如焚,儿子坠楼流血,情况很紧急。
左右权衡之下,李瑞英在心中做了决定,她从容淡定地坐回了演播厅,将30分钟《新闻联播》直播完成,而观众丝毫感受不到她一丝的情绪波动。
因为这件事,让李瑞英遭受了观众的谴责,说她“冷血无情”,心里只有工作没有孩子。
事实上,一下演播厅,李瑞英连服装都顾不上换,一路小跑去打车,因走得太急,不小心还在门口摔了一跤。
到了医院,李瑞英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着孩子大哭。庆幸的是,儿子并无生命危险。
后来,李瑞英说:“《新闻联播》的受众是全国观众,我是专业的主持人,更应该负起责任。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我如果任性离场,所有同事都会遭殃,我不能这样做!”
天大的事,只要一坐到直播间的椅子上,主持人就不属于自己了。
而李瑞英觉得唯一亏欠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也因为这件事让她遗憾多年,一直渴望有机会能弥补丈夫和孩子。
对于儿子的教育,夫妻二人也很重视。也许是父母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儿子成长得也很出色。
从小到大,李瑞英都将儿子当男子汉对待。出门逛街时,她假装不认识路,让儿子来指引方向。提重物时,她假装柔弱,让儿子充当男子汉,帮她分担。
但凡,有人找她签名,她都低调处理,尽量避免自己是名人的身份给儿子带去特殊“照顾”。
在儿子高考时,李瑞英鼓励他说:“人的一生有许多条路,不一定非要像你爸爸那样读博士,只要你只要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谁说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她只不过将对孩子的爱,润物无声般化作一份言传身教。
退居幕后的李瑞英,不仅担任播音主持委员会会长,偶尔出席培训活动,被邀请回母校做讲师,为学生们授业讲课。
教学之余,李瑞英也会参加线下活动,做些慈善公益活动,让自己的剩余价值继续发光发热。
然而,一些键盘侠又开始嘲讽她:“做这些事收了不少费用,批评她借着前央视主播的身份到处捞金。”
对于外界的传言,李瑞英依旧保持沉默,始终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如今61岁的李瑞英,气质从容优雅,无论台前还是幕后,都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她说:“一个能够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人才是一个自主的人,积极面对,不要抱怨,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也会考验最暖的陪伴。
事业有成,家庭有爱,内心有暖阳,李瑞英的人生注定圆满。
——END—— 【文|立方】 【编辑|娱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