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王维墉积极响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部计划,到西部基层进行志愿服务。”当这句话在西北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的校长讲话中特别提到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男孩身上。
点燃星火,奔赴广袤大地 来自东北的王维墉从小就对西部地区很感兴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他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在儿时的记忆里,他始终向往西部,尤其是新疆这个神秘的地方。 王维墉第一次去新疆是2015年,当踏上那片土地时,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广袤和浩瀚。高山草甸、湖泊沙漠,旅行的几天里,他感受到了这里与家乡不一样的人文景致。“自古以来新疆就处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上,文化交融让这里带有一丝边疆独特的神秘感。”王维墉说道。
在得知西部计划中有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志愿专项时,已经获得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保研资格的王维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想要更多地了解那片土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经过学校考核,他最终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取得资格,已经如愿奔赴天山南麓的铁门关市,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基层工作。
图为校长寄语 西北大学自2003年开始实施西部计划招募工作,2012年开始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迄今已招募309人,其中赴新疆、西藏志愿者58人,研究生支教团71人。2022年西北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共11人,王维墉是近年来西北大学唯一一个已经取得保研资格,主动休学一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学生。 跨越山海,坚定前行力量 “斜杠青年”王维墉热爱旅行和运动,喜欢看书、写诗、拍照……运营自己的视频号,将大学生活过得丰富精彩。每当谈到旅行,他就仿佛被点燃一般。对他来说,旅行是在给自己积攒奋进能量,收获生存本领,全面自由发展。旅行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欣喜,都会内化到学习的动力上,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他会利用假期进行长途旅行,平时也保持着一两周一次的短途旅行。他旅行时基本不做“攻略”,而是享受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当地的风情,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拥抱更多的可能性,预期之外发生的事情对他来说更有意义。
王维墉部分摄影作品 在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山的旅途中,由于已经连续坐了27个小时的大巴,面对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25公里徒步,他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在翻越5700米垭口时,由于高反头疼,意识已经很模糊,完全凭着本能往前走了十多公里,最终超越了自身的极限,抵达了安全地带。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在之后遇到困难时不会轻言放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王维墉笑言自己好像在条件艰苦的地方睡得更香,“我感觉人在艰苦条件下,自己的存在更加真实。从本能角度讲,可能人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感官会调动得更加积极,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在这种条件下,我能想更多事情,对自己的认识也能更加全面。” 王维墉还喜欢打乒乓球,连续三年蝉联西北大学乒乓球健康杯冠军。他的“球友”不仅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还有各个学科的老师。通过打球,他认识了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朋友,和他们的接触交往,也让王维墉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思想更加成熟。
图中左三为王维墉 寻找自我,创造无限可能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这是王维墉最喜欢的诗人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 谈起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定,王维墉笑着说,“我可能真正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说微乎其微吧,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尽最大可能性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特长,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一些痕迹。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我觉得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我希望可以在新疆建设兵团,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日前,王维墉已经到达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他被分配到基层机关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因为新疆近期疫情严峻,他目前正和其他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而努力着。
图为王维墉在卡口夜间值班 回顾大学四年,王维墉的内心唯有感恩。从旅行、跨专业保研,到休学参加西部计划,他感恩父母,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有底气面对每一个选择;他也感恩母校,为他提供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可以追寻自己,保护自己心底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并能坚定得一往无前;他更加感恩遇到的老师和同学们,让他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生阶段中,更加认清世界、认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做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王维墉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心中的“诗和远方”,在服务西部中放飞青春梦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西部大地上书写青春的精彩华章。 (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