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张书乐
当《早安隆回》一夜成名之后,华语音乐的命运就变得更坎坷了。
一年后,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唱作者袁树雄……
常青之如李宗盛,当下对他有记忆的,大多数都已经超过油腻中年。
哪怕是周杰伦,在当下的华语乐坛也颇有些 " 廉颇老矣 "。
尽管人家的歌曲转场,就能让一个音乐平台灰上一小块、流失用户一大块。
在 2020 年代的华语乐坛之中,似乎已经没有了这些昔日歌手的一席之地。
甚至于如果不能够创造几首在抖音、快手中传唱的神曲,任何光环笼罩过的音乐人都不配继续 " 吟唱 "。
华语音乐已死,在每个年末的各种音乐娱乐盛典揭晓年度 " 十大金曲 " 和 " 十大热门歌曲 " 之时,似乎成为了一种定论,海阔天空不再、诗与远方也成枉然,留下的只有在抖音快手上传唱、许多歌曲旋律很熟却大多数人连歌名都叫不出来的神曲。
华语音乐真的走上了沦丧的阶梯吗?
或者说是音乐创作人迎来了赚上钱的高光时代?
或许,只是进入到下一个轮回前的混沌时间,痛并快乐着罢了。
哪里的 " 神曲 " 不埋歌
突然想起了陈彼得。
在 2018 年,他以 75 岁高龄出现在央视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上,并用火一般的热情重新演绎辛弃疾的《《青玉案 · 元夕》之时,怎一个燃字了得。
他成名于 1980 年代,按照成名时间大约和李宗盛算是同辈,哪怕年龄大了人家一轮。
事实上,他当年的成名,其实也算是一个神曲的演绎者。
在他 1981 年首个个人专辑《也是情歌》之中,收录歌曲中真正传唱至今的只怕就剩下《阿里巴巴》了。
但这就足够了,因为这在当年就是神曲。
副歌中 "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 ",只怕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哼唱出来,但却都会内心中鄙夷为口水歌或童谣罢了。
甚至于这首歌现在论起来,在歌词上或许还有点致敬(音同:抄袭)成吉思汗乐队在 1979 年成名单曲《成吉思汗》的味道。
不信,你细品副歌:" 成、成、成吉思汗,有文明有魄力有智慧异常英勇 "。
这是否和此次 TMEA 音乐娱乐盛典上榜的十大热门歌曲所被诟病的 " 抄袭、土味、伪古风、低质量翻唱、裁缝、王毒俱全 ",也颇有些神似呢?
但如果论起此后他创作的《一剪梅》《无言的结局》,又有谁还会说他是个神曲创作者。
时至今日,这些都是经典老歌,被无数歌手们反复吟唱,并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
当然,《夏洛特烦恼》中《一剪梅》的乱入,只是为了搞怪。
二三十年来,歌手和创作者都曾有过靠神曲出道的角色扮演,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最终开启了经典传唱和灵魂歌者之路。
当然,更多的时候则如王梦麟这样,靠口水歌一般的 " 哗啦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嘛都在跑 "(《雨中即景》)流传一时却被浪潮所吞没。
哪里的 " 神曲 " 不埋歌,只看能否在神曲的土壤下,让少数歌者最终破土发芽罢了。
如果再往更久远去追溯,还能找到更经典的例子:柳永。
昔日 " 凡有井水处必有柳永词 " 的盛况,也在同时代被小令作者所不齿、嗤之为艳词俗曲,而浪淘沙后却是当时神曲成了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北师大音乐副教授段召旭在其古典音乐课上曾经用过一个信息量的概念,他认为古典乐与通俗音乐的差别就在于信息量,前者多,后者少。
但是否经典,却不以雅俗而做截然划分。
当然,以史为鉴只是知得失,却未必能一一印证。
毕竟,时移世易,在抖音、快手引发的短视频热潮和神曲的汹涌泛滥中,过于强悍的商业化大潮,似乎大有可能让大量神曲孕育小概率经典的这种破土的能力,被所压抑到沉沦。
问题到底出在哪?
神曲太急,却不会太极。
少年 " 造歌 ",不言愁
《尚书 · 舜典》有云:" 诗言志,歌永言。
通俗来说,就是更好的诗歌都在传递着人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者骨子里的风骚。
绝大多数的神曲里,风骚成了皮相,而骨子里都是中空。
神曲年年有,为何此刻引发了愤怒?
真的是十年乐坛无一物可流传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相只是歌者们不再以神曲为耻,只为流量而活,为安迪 · 沃霍尔那个 " 每个人都能成名 15 分钟 " 的网红经济预言而批量造歌。
曾经,在 2000 年代一度成为街头洗(无)脑歌的《老鼠爱大米》,成为其演唱者香香的魔咒。
一曲成名之后,当粉丝们高举着 " 香香,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 的广告牌时,她只觉得尴尬。
她说,自己不喜欢这种音乐。
尽管这位中国第一个 " 网络签约歌手 " 后来就没有了后来。
但至少在当时歌者们内心深处是抵制的,神曲只是用来混碗饭吃的家伙事。
就如同那些影视红星偶尔也会接几个商业烂片去补贴一下生活一样。
然而,在抖快神曲时代,这种创作神曲所带来的职业耻辱感,似乎消散了。
《2019 年华语数字音乐年度报告》也显示,在 2019 年新增歌曲总量达到近 24 万首,但艺人平均发歌数量却由 4.5 首(2017 年)下降到了 3.2 首(2019 年)。
其他的歌曲,则来自神曲制造者的批量创作。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 2009 年出道的宋某,其创作的逻辑很简单,蹭热点。
例如其发现《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关键词检索量高于电影主题曲《有一种悲伤》,于是就花了一天的时间,创作了一首《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此外还有《王者荣耀》、《嘻哈有中国》等歌曲,都是通过让人误以为是官方指定主题曲或合作歌曲,而获得流量,顺便拿下差评。
仅仅在 2018 年,靠这种手法,宋某在酷狗音乐的播放量就达到了 9.2 亿,所有作品下载量达到了 808 万次。
而以彼时某平台的变现标准为每千次播放 1 元计算。
这笔蹭热点的生意,可谓相当来钱。
于是乎,他一直其大言不惭的宣称自己是 90 后神曲偶像第一人,并将自己的这套神曲方法论,包装成互联网 C2B 音乐新浪潮(C2B:先有消费需求,再有企业生产)。
而在这个极致个案出现的同时,更多的创作者则将目光投向了 " 致敬(抄袭)" 老歌之上。
2020 年抖音神曲《惊雷》被指抄袭《姑娘跟我走》,《姑娘跟我走》的曲作者成学迅还曾附上相关证据以及音轨对比图 , 表示正在走司法程序。
巨大的压力下,《惊雷》原唱 MC 六道不得不公开道歉。
另一首爆红歌曲《离人愁》也曾被指出抄袭周杰伦的《烟花易冷》。
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有学员进行现场演唱的时候,台下的导师周杰伦表情意味深长,最终没有做歌曲点评。
此外,B 站 UP 主 " 特别厉害的祈奕翔 " 只用了半小时的时间,创作了 TMEA 十大热歌之一《踏山河》同款《踏黄沙》。
他提到,曲子只是用万能和弦套子 "4536251" 与 "4536256" 循环,再叠加鼓点、低音贝斯等简单的节奏;在作词时不考虑逻辑,用 " 风沙、悬崖、策马 " 等古风感词汇堆砌。
最终这支视频播放量突破 300 万!
这样的神曲创作,别说没有了 "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就连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的惶恐都荡然无存。
同时,在算法机制驱动下,15 秒音乐时代来临,画面感强烈、节奏鲜明的音乐在平台更受欢迎,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最佳音乐宣发平台,也将音乐的传统宣发路径改写为 " 网红用歌曲当 BGM"。
这都在左右着歌曲的创作方向,一个由算法包裹的歌曲甚至神曲创作的 " 信息茧房 " 已经形成。
歌手黄舒骏的《改变 1995》之中,有句歌词颇能作为当下神曲的注脚:" 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漠河,不在沉默中爆红
漠河,作为中国最北边的城市,总是迎来中国第一轮日出,地理意义上。
而在华语乐坛,漠河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时代转折的地标,成为唤醒歌者羞耻心的一缕晨曦。
2021 年,一曲《漠河舞厅》被网友从网易云音乐上 " 搬运 " 到抖音上,结果一夜爆红。
和各色神曲作者的沾沾自喜所不同,《漠河舞厅》创作者柳爽却在微博写道:" 别推了,可以了,再刷就变味了。路走慢点挺好的。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音乐人对 " 一首歌从创作到上线仅用 4 小时 " 这样的神曲流水线的呐喊。
毕竟,较之其他 " 寻章摘句老雕虫 " 而言," 在一个人的漠河舞厅 " 的婉转背后,真有一个故事在传递着对逝去爱人的离愁别绪。
为了对抗抖音、快手的量产神曲,在线音乐平台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也在行动。
腾讯音乐推出了原力舞台计划、乘风计划,上线 " 亿元激励计划 4.0"。
网易云音乐推出了石头计划、云梯计划、硬地围炉夜等,截至 2021 年 6 月网易云音乐入驻独立音乐人数量超 30 万。
当然,创作者数量上的指数级增加,只是为从神曲中孵化出新的经典创造条件。
而各种激励计划则把目标锁定在了让用灵魂去歌唱的创作者们,能够多多少少回避一下商业音乐的浮躁,勉勉强强的去达成静心创作的可能。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可能。
除了歌者的呐喊、平台的扶持外,众神喧哗近乎百鬼夜游的神曲们所带来的嘈杂之音,依然如丝竹之乱耳,让人难以安居陋室、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
须知,疯狂的神曲已经工业化了。
报道显示,抖音上每天至少有 100 首新歌被投入偌大的流量池。
同时,一首歌投放到抖音上可能要花 60 万到 70 万不等。
更高一点的,比如爆款《大风吹》《星辰大海》营销费用都在百万以上。
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小概率的让未来的经典成名,但大概率则是劣币驱除良币,让本可成为经典的歌曲被庞杂的神曲大军所覆盖、雪藏。
毕竟,大多数原创、言之有物的歌曲,往往另类特别不容易一下流行,更重要的是:缺钱。
或许,在神曲尬唱的同时,短视频也会有一种自我纠错的能力,来完成生态净化。
只是,这个担子暂时还落不到新歌之上,而是需要老歌出马。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 2020 年在抖音快手上意外走红的《处处吻》,竟然是杨千嬅 17 年前被 " 埋没 " 的作品。
而在抖音一度成为各种短视频魔音灌耳标配背景音乐的 "ring 啊 ring 啊 ring",则是 15 年前 SHE 发表的歌曲。此外,邓紫棋的《画》《来自天堂的魔鬼》也靠着成为抖音上最热门 BGM,而从故纸堆中被翻出并出圈……
这一幕,像极了一些 " 老年 " 影视剧如 1982 年朱时茂的《牧马人》,被鬼畜化的 "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 短视频所重新点亮。
但仅仅靠老歌新唱,就能完成自我进化和对华语乐坛的救赎吗?
天王歌后,何日君再来
强烈的神曲刺激和经济利益,至少带来了一个好处,更多的歌者,来自方方面面。
据网易云音乐发布的《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2020)》显示,学生占比达 66%,全职音乐人只有 11%,7 成音乐人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少于 3 年,34% 的音乐人从业时长小于一年。
于是乎,一个可能的未来,或许将随后发生:从此华语乐坛诞生天王歌后的可能性,将日渐稀薄。
这并非一件坏事,尽管我们将可能很难重温:
1980 年代谭张争霸。
1990 年代四大天王与摇滚群雄崛起。
21 世纪初夜周杰伦、陈奕迅、蔡依林、梁静茹等人的诸神乱战。
缘由并不复杂,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个性化的需求爆发。
就如带来 1980 后第一次心潮萌动的《可曾记得爱》(《太空堡垒》主题曲),却压根不为非二次元人士所知那般。
毕竟,唱片时代,媒介是集中的,听众自然也是集中的,选择其实也是集中的。
而数字音乐时代,乐迷分众化、圈层化已成大趋势,歌曲自然很难实现全民传唱度,就连上春晚变全民爆款,也早就成了京华烟云。
圈内人,将变成华语音乐影响力的一个代名词。
出圈,往往也走不了多远。
聚焦圈内,或二次元、或古风、或萌新,无一不可为,无一不可成功。
反而,现下被音乐界所公认的所谓鄙视链:古典→爵士→摇滚→电子→流行→说唱→各类口水神曲,也将瓦解而成为各个圈层中圈内人的心头好。
借助各种流媒体的呈现方式,变成一个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 十大金曲 " 和 " 十大热门歌曲 " 排行榜。
千人千面,这个在互联网内容创作中被反复强调的垂直细分概念,或许也会在华语乐坛中变成一个不算太远的未来。
结果又将如何呢?
突然想起了有 " 科技商业预言家 " 之称、《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 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提到的铁杆粉丝理论:
成为一名成功的创造者,你不需要数百万粉丝。为了谋生的话,作为一名工匠,摄影师,音乐家,设计师,作家,app 制造者,企业家或发明家,你只需要 1000 个铁杆粉丝。
每年从他们那里获得一天的工资。想想看,你能激发或取悦他们足以赚取一天的劳动力吗?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但在全世界找到 1000 人来说并非不可能。当然,不是每个粉丝都会超级。1000 名铁杆粉丝的支持可能就足以谋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